電視劇《覺醒年代》截圖

電視劇《覺醒年代》中,北大文人激情朗誦魯迅《狂人日記》的名場面,掀起一波年輕人閱讀魯迅作品的熱潮。雖然劇中魯迅的戲份不重,卻十分圈粉。網友像他筆下的閏土一樣,親切地稱呼他“迅哥兒”。

2021年9月25日,魯迅140歲。他說過的話、留下的文字,依然能夠打動今天的年輕人,並被反覆傳播。面對網上流傳的魯迅名言,我們如何辨別真假?魯迅的隱藏身份又是什麼?今天研究魯迅,有了哪些新收穫?

魯迅名言真假之分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這些年輕人時常引用魯迅的話,前者出自《而已集》,後者出自《且介亭附集》。

近年來,僞名言語錄滿天飛,尤其是打着魯迅名字的金句,難怪網友調侃“如果拿不準一句名言是誰說的,就說是魯迅說的。”魯迅說沒說過?北京魯迅博物館開設了資料查詢在線檢索系統,資料包括著作全編、書信、日記等,以此來規範魯迅語錄的準確性。

此外,上海辭書出版社約請上海魯迅紀念館研究館員李浩編選出版《確是我說的——魯迅語選》,分爲“文藝”“時代”“世情”三部分,輯錄魯迅語錄三百餘條,爲有需要的讀者閱讀做一些有益的引導。

隱藏身份——設計師

大多數人對魯迅的印象,可能是一個感到“學醫是救不了中國人的”文學家。其實,他還是一個設計師。北京大學校徽是由魯迅的設計稿豐富和發展而來。

1917年8月,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邀請魯迅設計北大校徽。北大校徽的造型,來自中國傳統的瓦當形象。校徽的中間,“北大”二字上下排列,猶如一人揹負二人,有“三人成衆”之意,象徵着“北大人肩負開啓民智的重任”。關於北大校徽的含義,《覺醒年代》裏也有一段專門講述,當時的大書法家尹默看了魯迅設計的校徽後驚歎不已。

此外,魯迅還設計書籍,包攬了自己的作品的封裝幀,對近代中國的書籍設計有極大的影響力。其中,《萌芽月刊》封面的字體設計別具特色。胡歌主演的電視劇《繁花》的海報上的“繁花”二字,正是借鑑了魯迅的字體設計風格。

新視角、新方式認識魯迅

魯迅誕辰140週年之際,我們除了重溫魯迅經典作品外,幾本新鮮出爐、各有特色的圖書,爲讀者全面瞭解一個真實的魯迅提供了新視角。

《魯迅圖傳》是上海魯迅紀念館近3年用心編撰的敬獻之作,凝結了該館近30年來在文物徵集、學術研究等方面的心血與思考。

顧名思義,《魯迅圖傳》突出“圖”這一特色。全書使用文物史料圖片約360多張,首次在魯迅傳記中放入大量圖片,包括魯迅手稿、著作、藏品、各時期肖像和環境照片、歷史事件和交往人物相關照片等。《中國小說史略》《僞自由書》等書的紙型,魯迅親筆書寫的版稅收據、名片留言,《〈死魂靈〉一百圖》設計手稿,以及親歷甲午海戰的日本軍官記錄的《田所廣海勤務日誌》等都是上海魯迅紀念館近幾年的文物徵集成果,也是首次公開發布。

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認爲,以圖爲主、文字簡潔的《魯迅圖傳》展現了學術界研究的新資料、新成果,“既不是保守地堅持原來的觀點,也不是馬上就跟着新的研究走,很多細節雖然只有一兩句話,但是能夠體現撰寫者的態度”。比中一句“魯迅與陳獨秀從未見過面”看似簡單,但包含的信息量很大。

由日本魯迅研究者丸尾常喜撰寫的《明暗之間:魯迅傳》,以域外視角描繪魯迅肖像。全書以魯迅生涯軌跡爲章節,沿紹興—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上海的空間變化,敘述魯迅的整個生平及其思想文學的變遷,對各個時期的重點作品進行了具體、深入而獨到的分析。

沉浸式的寫作方式不僅還原了作爲偉大寫作者的魯迅,還原了身處動盪世間、覺醒年代的民族魂,也展示了作爲普通人的魯迅,展示了一個出身舊式大家族的書生如何不斷對抗自身的困境、絕望又反抗絕望的一生。

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錢理羣表示,魯迅是需要隔開一定的距離去看他的,丸尾先生的這本傳記,提供了你我中間的魯迅這個偉大“普通人”的心靈肖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