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時間]聚焦生物多樣性大會 巴西:野生動物種類繁多 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10月11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在雲南昆明召開了!

COP15宣傳圖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說到“生物多樣性”,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生物多樣性,就是指生物的種類很多唄”。

其實,這樣解釋它的定義並不準確。那生物多樣性到底是什麼?生物種類真的越多越好嗎?

Part.1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指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整體的多樣性。

也就是說,動物、植物、微生物,乃至他們形成的不同的生態系統,都是生物多樣性的一部分。自然保護區中一隻憨厚可愛的大熊貓,咱們肚子裏一個微小的腸道菌落,都是生物多樣性的一部分。

豐富多彩的自然系統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生物多樣性,除了指不同的生物種類外,還包括生態系統構成方式的多樣性。也就是說,同樣的生物,在不同環境下產生的不同棲息、生長、繁殖方式,也屬於不同的生物多樣性內容。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橘生淮南則爲橘,橘生淮北則爲枳”,描述的就是這種因環境產生的多樣性。

Part.2

全球生物多樣性現狀如何?

據估算,目前全球物種共有500萬-1億種,而確認發現的僅有200萬種[2]。從這個角度看,全球生物種類似乎很是繁多而豐富,生物多樣性情況應該一片大好纔對。

但實際上,這其中的大部分物種都是昆蟲等一些體型很小的生物。而對生態系統有重要影響的哺乳動物,僅僅有五千多種。

而且,隨着人類活動範圍不斷加大,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不斷變強,物種滅亡的速度也逐漸增加。

從2006年開始,地球上的蜜蜂數量開始急劇減少,蜜蜂這一物種滅絕速度開始加大。蜜蜂的減少讓植物授粉變得困難,倘若它們徹底滅絕,很多植物的種羣延續也會遭受滅頂之災。

蜜蜂傳粉

(圖片來源:veer圖庫)

在澳大利亞,有12種本土特有的蝴蝶已經基本滅絕。蜜蜂、蝴蝶等傳粉昆蟲的消失可能加速其他動植物的滅絕,最終像雪崩一樣,給整個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帶來滅頂之災。

雖然物種的生成與滅絕,是自然界的正常進程,但據測算,人類活動引起的人爲滅絕,是非人爲滅絕速度的100-1000倍。

渡渡鳥本來無憂無慮地生活在毛里求斯島上,可人類發現它們後進行大肆捕殺,1681年渡渡鳥就因爲人類獵殺而滅絕。隨着人類活動對自然界影響的擴大,生物多樣性的現狀並不樂觀。

渡渡鳥復原圖

(圖片來源:veer圖庫)

好在,人類逐漸意識到了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漸漸做得越來越好。如今,我國已建立2349個自然保護區,覆蓋全國15%的面積,爲野生生物羣落營造了一片片棲息之地。

Part.3

爲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進化論中有個說法叫做“適者生存”。照這樣說,不適應環境的生物就應該被淘汰纔對,那我們爲何還要花費力氣去保護本就會消失的瀕危生物,折騰自己呢?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不同種類的生物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從食用、藥用到工業原料、從科學研究到美學創造,人類的生活所需離不開物種的繽紛多樣。牛肉好喫,但如果世界上只剩這一種肉可以喫,很多人都會迅速覺得索然無味。

藥材研發、或是工業原料提取,也都離不開自然界中存在的神奇物種。例如治療瘧疾的神藥——青蒿素,就是從黃花蒿這種植物中提取出來的。

黃花蒿

(圖片來源: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其次,生物多樣性對於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維持格外重要。

物質循環是確保生態系統運轉的基礎之一,而光合作用與動物呼吸形成的“氧氣-二氧化碳循環”打通了無機環境和有機生物之間的循環鎖鏈,保持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平衡。

設想一下,如果自然界中的植物種類因人類活動而大幅減少,地球的生態系統就會變得更爲脆弱,可能導致大量植物死亡,生態系統崩潰,從而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只有保護更多的物種存在,才能加強生態系統的抵抗能力,更好地應對各種危機。

光合作用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最後,人類對於生物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很多疾病、藥物、生命活動的機理至今尚未被研究清楚。

而生態系統的平衡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以現在的科技水平,很難準確評估出任一物種消失帶來的影響。因此,儘可能保存下更多的物種,能爲以後的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做好準備,居安思危,是一件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

Part.4

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既然生物多樣性這麼重要,那我們要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呢?有的人說:那就讓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但其實,盲目引入新物種,反而可能會對現存的生態系統造成滅頂之災。

19世紀,鯉魚、草魚等亞洲魚類被引入美國,以控制過多的昆蟲和水生植物的瘋長。當時,這些物種確實成功控制了昆蟲和水草的數量。但幾十年後,美國的民衆才反應過來:不對啊,美國五大湖的生態系統,已經快被這些亞洲鯉魚霸佔了!

亞洲鯉魚佔據了五大湖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請神容易送神難”,引入亞洲鯉魚的時候,只要將運送來的亞洲鯉魚往河裏輕輕一丟,“以魚控蟲”的目標就可以成功。但想要治理後來氾濫的亞洲鯉魚,可就難如登天了。

此後,美國政府嘗試過通過毒素、捕殺、電網驅趕等方式,來控制亞洲鯉魚的數量,累計花費了一億美元,但效果並不太理想。2012年,中美綠色合作伙伴關係框架中增加了“密西西比河-長江”綠色合作伙伴項目,這個項目的一部分,就是把中國對於淡水魚類的研究成果、管理經驗介紹給美國,幫助他們控制這些亞洲鯉魚。

除了亞洲鯉魚之外,水葫蘆、美洲白蛾、福壽螺等都是非常有名的物種入侵例子。這些新引入物種不僅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更有驚人的環境適應力——在新的生態環境下缺乏天敵,就迅速成爲當地的“生態一霸”,反而大幅破壞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得不償失。

因此,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準則。對於瀕危生物,應在其活動區域建設對應的自然保護區,用最適宜的環境,保護最合適的動物。例如我國在四川、陝西、甘肅設立的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就是爲熊貓們“量身打造”的竹林樂園。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而對於本土較爲脆弱的生態系統,更要加強保護力度,儘量避免外來入侵和人爲破壞。過海關的時候嚴禁攜帶各種活物,也都是出於對本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的考慮。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記住:“合適的,纔是最好的”。

構建自然和諧的生態系統,避免一家獨大,纔是最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李文華, 趙景柱。 生態學研究回顧與展望[M]。 氣象出版社, 2004。

[2]田民,王育新。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及發展趨勢[J]。河北林果研究,2008,23(04):407-409。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之遙科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