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崇明島,地處東海長江交匯處,島內河網密佈,植被豐茂,水土潔淨,氣候適宜,環境優越,適應各類野生動物生長。

舊時家鄉海島上,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常見的有蛇,黃鼠狼,野兔,田鼠,刺蝟,青蛙等爬行動物幾十種,飛禽動物更是數不勝數。在衆多的爬行動物中,最常見的要數蛇類,據不完全統計,崇明島上的蛇有黃鰻蛇,赤眼蛇,小青蛇,四腳蛇,壁虎等。每到春末初夏至秋季,田邊地頭,河溝邊,房前屋後的草叢間,都能見到蛇出沒。加之海島人家都住茅草屋,到了秋天,收割後的稻草柴草等堆放在房舍旁,更是成了蛇的藏身之地。

那時候,走在鄉間的路上,尤其是夜間,在長滿雜草的田間小道上行走,時常會踩到蛇,但好在這些蛇大都是無毒的,即使是小青蛇或赤眼蛇也是輕微的毒,只要處理及時得當,不會危及生命。而且蛇是不會主動攻擊人的,除非你碰到它。因此,很少有被蛇咬傷或咬後中毒的情況發生,但每當遇到蛇時,總是充滿恐懼,全身毛髮豎起,嚇出一身冷汗。

由於蛇的出沒,鄉間就出現不少有關防治蛇咬的方法和驅蛇的故事傳說,其中最爲流傳的是“蘆葦(鄉間稱蘆青)是蛇的孃舅”的故事傳說,意爲,蛇見蘆青如外甥見孃舅一樣乖乖聽話。那時候,無論大人小孩,夜間走路時,只要手持一根蘆葦,就不會遭到蛇的襲擊,因爲有蛇的孃舅陪伴身邊保護着。其實,蘆葦是蛇的孃舅可追溯到蛇的生活習性,蛇到冬天冬眠時,河溝邊朝陽一面的蘆葦根處是它們安營紮寨的一方寶地,是它們有依靠的溫馨港灣,這也是“蘆青是蛇的孃舅”故事來歷的依據。

在鄉間還有“蛇見雄黃酥到骨”之說,意爲雄黃是蛇的天敵,蛇碰到雄黃就會全身酥軟,不能動彈。因此,每到夏季來臨的端午節,孩子們的額頭都要塗上一些雄黃,以防蛇咬蟲叮。蛇、蟲之類的動物聞到雄黃的氣味,就會遠遠離開。再有一種蛇,就是宅蛇,鄉間稱“看宅蛇”,它是生長在宅院裏的蛇,經常在宅院周圍出沒,這種蛇都是無毒的黃鰻蛇,人們看到後不會傷害它,據稱,這是吉祥物,會給全家帶來吉祥平安。

蛇全身都是寶,蛇肉能清熱解毒,蛇殼有祛風解毒、明目、殺蟲之功效,蛇皮還可做皮革或樂器的鼓面,是上等佳品。

然而,由於前些年,田間農作物過度地使用有毒農藥,蛇之類的動物受到嚴重傷害,加之人爲地捕殺,當作餐桌上的美味佳餚,讓蛇之類的動物無藏身之地,甚至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就連地上爬行的青蛙、田鼠等也很難見到。

近年來,隨着生態島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建設的推進,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野生動物得到有效保護,以使蛇之類的動物又重獲新生。前不久,我回崇明老家時,由於我家老屋長期空置,清掃房屋時,在自來水道的水錶箱裏發現一條足有1米長的大黃蛇,便叫來鄰居將它捉起送到宅前的小河裏放生,望着它歡快地遊向遠方的身影,對我這個生於鄉村的城裏人,心中油然生出許多感慨和愉悅之情。(郭樹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