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16日電 “電商刷單,讓你在家動動手指就能賺錢”“跟着老師炒股賺大錢”……在網上,用戶不時能從各類軟件推送中收到類似的消息,這些看起來令人驚喜的“餡餅”背後,卻是危險的“陷阱”。

  隨着移動互聯網產業的興起,新型網絡詐騙亦層出不窮。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2020年中國手機安全狀況報告》顯示,2020年手機詐騙的接觸受害者的渠道中,社交類佔比高達42.9%。詐騙者利用陌生人交友的社交平臺、二手交易類購物平臺、直播類的短視頻平臺等渠道與受害人進行接觸,令人防不勝防。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強觀察”欄目以關鍵詞“網絡詐騙”搜索發現,截止至10月16日,2021年共有2564份判決書與此有關。其中許多案例,詐騙者通過互聯網社交軟件,向他人虛構在某個交易平臺投資盈利的事實,從而騙取被害人錢款;或有人在網上開設虛假博彩網站,誘騙投注的方式對被害人實施詐騙。

  “網絡詐騙犯罪成本低,目標廣泛且易得手,所以從事詐騙的人員規模大。”中國通信學會網絡空間安全戰略與法律委員會委員、網絡空間與信息安全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龍表示,近年來,網絡詐騙作爲信息技術發展的一種“副作用”愈發多樣化地融入到各種生活場景當中。不少中老年人對於來自網絡上的情感慰藉、額外利益與虛假“賺錢機會”容易偏信,很多年輕人由於消費觀念及網絡使用習慣等多種原因,也易成爲被詐騙的目標。

  “公安部門花費了大量警力與物力開展詐騙預警、詐騙犯罪分子打擊等多項反詐工作,取得較好成效。”陳龍舉例,通過推出國家反詐中心APP,將反詐知識直觀、便捷地普及給廣大人羣,對了解信息技術較少、防詐騙意識較弱的人們提供了有效的幫助。

  “您好,我是反詐主播,請問您是什麼主播?”“您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了嗎?”近日,網絡上有位叫“反詐警官老陳”的網警通過直播擂臺的方式宣傳反詐知識、普及反詐應用軟件,受到廣泛關注。

  “國家反詐中心APP是反詐工作線上保障的重要一環。”中消協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除了線上工作以外,網絡電信反詐工作的重點還在於線下的管制,例如,用戶實名制的進一步普及,以及對於詐騙資金流通渠道的阻隔。政府有關部門、銀行及金融系統、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公司等多方應當緊密配合,形成精準合力,打擊網絡電信詐騙犯罪。

  據悉,今年以來,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深入推進“淨網2021”專項行動,各地公安網安部門持續深化網絡違法犯罪打擊、網絡生態治理和秩序整治,共偵破案件3.7萬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8萬餘名,行政處罰違法互聯網企業和單位2萬餘家,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在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和網絡賭博犯罪“斷源”行動中,加強對資金結算、技術開發、物料供應、引流推廣等關鍵產業治理,偵破爲電信網絡詐騙和賭博提供網絡支撐犯罪的案件1.66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9萬名。

  “今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進一步用法律築牢個人信息安全屏障,這對於抑制詐騙將有明顯作用。”陳龍表示,這種法律法規的抑制作用是連貫的,隨着個人信息及隱私權保護的增強,詐騙者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難度加大,進而削弱了詐騙者對於受害人信息的掌控,詐騙的成功幾率將會因此下降。另外,法律本身還會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徹底打消部分人利用他人信息進行詐騙等犯罪行爲的念頭。

  “在法律法規的制約下,再配以線上預警監測和線下打擊,反詐工作將取得更大的成功。”朱巍說。

原標題:網絡詐騙如何治?需要在這些方面發力

值班主任:田豔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