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更多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0月16日消息(記者 梁振文 李紹遠)10月16日下午,中國(海南)媒體融合發展論壇暨自貿港考察採風行來到儋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自全國各地的40餘家主流媒體代表齊聚儋州,參觀儋州兩千多年來,在悠久的歷史中發展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17個代表性項目顯示了儋州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特色,尤其是儋州調聲及海南端午習俗,讓各家媒體代表感慨儋州深厚人文底蘊。

儋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記者 劉洋攝

17個非遺項目顯儋耳人文底蘊厚重

2018年,儋州打造了儋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該展館通過圖片、音像和實物等形式展示儋州1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3項、市級12項,通過打造非遺展示中心,爲儋州的非遺企業提供很好的展銷平臺,起到了非遺傳承和發展作用。

媒體嘉賓在儋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參觀。記者 劉洋攝

儋州人能歌善舞,在儋州流行一種男女集體對唱、唱與舞交融的調聲活動。調聲用儋州話演唱,體裁近似民間小調。其曲調多變、節奏明快、旋律優美,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獨特藝術風格,被譽爲“南國樂壇奇葩”。在現場,雖然嘉賓們聽不懂儋州話,可優美的旋律依舊讓他們不自覺地跟着節奏哼唱。

“儋州的非遺文化與中國西部各有千秋,令人眼前一亮。”青海日報文化發展公司總監張永春感慨,這裏諸多非遺項目,讓大家充分了解了儋州人民的智慧。同樣,也讓大家對海南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據介紹,儋州採取文旅融合,舉辦組織旅遊團隊參觀、非遺課堂、科普培訓等方式,宣傳儋州非遺,以儋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爲載體,推動非遺產品的開發和銷售。該展示中心的打造不但可以作爲宣傳儋州非遺的窗口,而且儋州非遺企業開展線上線下展示、銷售非遺產品的平臺,可以進一步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自該中心向社會免費開放以來,每年參觀人數約1.5萬人。

“非遺+”爲儋州發展增添新動能

2020年,列入儋州市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共有17項,其中國家級2項,分別爲儋州調聲、海鹽曬制技藝;省級3項,分別爲儋州山歌、海南端午習俗(泊潮海龍舟)、土法制糖技藝;市級12項,分別爲白馬井舞龍、儋州排子鼓、儋州糉子手工技藝、白馬井瑪仔製作技藝、中和香糕製作技藝、儋州米爛製作技藝、儋州雞屎藤饃製作技藝、海頭“二月二” 習俗、中和正月十五鬧元宵習俗、白馬井正月十六大拜年習俗、儋州客家山歌、儋州苗族傳統刺繡蠟染技藝。

媒體嘉賓在儋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參觀。記者 劉洋攝

儋州是海南傳統土糖的重要產地,在唐代,儋州土糖已經作爲“貢品”奉送朝廷。直至今日,儋州還保留有土法制糖技藝,其法利用傳統榨蔗工具(石轆)榨出蔗汁,然後過濾、熬煮、入模成型,最後自然凝固成糖。儋州土糖,不僅營養豐富,還是益氣養血、祛風散寒的良藥。

儋州市土法制糖第五代傳承人吳少玉認真給大家講解着自家的土法制糖技藝,在場的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家媒體均對她非常佩服。

荊州日報傳媒集團辦公室主任高丹接受新海南記者採訪。記者 劉洋攝

“這是一個時代的技藝與記憶,她完全繼承了先輩的智慧與傳承。”河南日報旅遊工作室主任張莉娜激動地說,她以爲這樣的土糖製作方法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沒想到自己能有幸在儋州一睹該技藝。這裏的多項非遺技藝,不僅是海南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樣是儋州走向世界的文化。

據介紹,儋州市持續開展“非遺進景區”活動,通過旅遊的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服務人民羣衆。打造“非遺+公共文化+旅遊”文旅綜合體驗區,整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公共文化優勢資源,推出特色文化體驗型旅遊產品和旅遊線路。開展“非遺進夜市”活動,通過非遺表演、非遺互動與非遺體驗,打造海南特色的夜市文化。

同時,儋州加強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海南椰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生產性保護,鼓勵高校、企業和機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富集地區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探索“非遺+鄉村振興”模式,鼓勵各鄉鎮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扶貧就業工坊,鼓勵各企業、單位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此外,儋州持續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鼓勵和支持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項目保護單位和專家參與學校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教育和實踐活動。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與高等學校或中等職業學校合作,到學校兼職任教、建立工作室等,傳揚非遺文化,做大做強相關產業。南海網版權聲明:

以上內容由南海網原創生產,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對上述內容的任何部分進行使用、複製、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需轉載,請與南海網聯繫授權,凡侵犯本公司版權等知識產權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責任編輯:韋曉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