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巧月曾是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大馬鄉馬古崗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受疫情、水災影響,這一年她都沒有外出打工,可收入卻沒受到影響。原來,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馬巧月參與了以工代賑項目建設,在村口鉛筆半成品加工廠扶貧基地打工,每天能領到100元工資,一個月下來能掙3000元,實現了穩定脫貧、持續增收。

今年馬古崗村遭受了多年不見的水災,鄉黨委統籌推進疫情防控、災後重建和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工作,將重建與賑濟結合起來,通過實施一批項目、發放一筆報酬、組建一支隊伍、培訓一批工人、掌握一項技能,“五個一”的以工代賑方式,多措並舉爲災區羣衆提供就業崗位,增加災區羣衆收入,把災害造成的影響和損失降到最低,爲不讓一戶脫貧羣衆返貧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馬鄉因地制宜謀劃、積極主動申報,建成了一批農田水利、鄉村排水設施、鄉村道路、橋樑堤防、冷庫建設等中小型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有力支撐了災後重建和脫貧攻堅成果鞏固。今年通過以工代賑方式實施項目17個,總投資近4000萬元,爲受疫情影響滯留農村的勞動力提供了更多務工機會,幫助他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增加務工收入。

爲有序推進以工代賑災後重建工程建設,大馬鄉一方面督促項目建設單位充分創造就業崗位,優先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其他農村低收入羣體參與務工增收;另一方面加強宣傳引導,動員羣衆積極參與工程建設,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同時,鼓勵羣衆在以工代賑建成的四義豐農業有限公司、景誠鴨蛋加工廠、金谷小米合作社等產業園區和工廠車間務工,通過與企業簽訂長期務工協議,建立就業增收長效機制。立足產業特色籌建扶貧車間,送項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推動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戶”。目前,大馬鄉已建成扶貧基地6家,引導1200多人在扶貧車間就業。

在以工代賑災後重建過程中,大馬鄉堅持政府主導、科學規劃、統籌實施,金財公司、扶貧、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協調聯動,有效調動貧困羣衆參與的積極性,爲災後重建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出積極貢獻。

(圖片由馬承恩 董曉寧 張雨帆授權使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