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文學爲何重新成影視“香餑餑”?

  由楊紫、井柏然主演的《女心理師》已經開播了。作爲90後女演員中的“扛把子”,觀衆和粉絲對楊紫一直飽含期待,尤其在得知《女心理師》改編自作家畢淑敏的同名小說時,更提升了對該劇的關注度。新黃河記者觀察到,除了《女心理師》,伴隨各大平臺、衛視陸續公佈2022年片單,經歷了網絡小說改編熱潮後,嚴肅小說的改編又將迎來一波“小陽春”。

  歷經10餘年《女心理師》終於和觀衆見面了

  《女心理師》由畢淑敏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在寫這本書之前,畢淑敏在北京師範大學剛剛完成了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課程。相較於原著,劇版進行了大幅度改動,甚至有原著粉表示,“除了劇中人物的名字,已經看不出原來小說的樣子”。

  小說以女心理師賀頓的成長經歷爲主線,在她和丈夫、情人以及心理權威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中,穿插了若干來訪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當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贖突圍之路。女主人公在極力拯救他人心靈的過程中,也治癒了自己。

  該劇製片人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影視化中全部復原小說,《女心理師》基本上是不可能面世的。因爲原著情節中涉及了產後抑鬱症、職場性騷擾等社會問題,在尺度的拿捏上是一大挑戰。事實也確實如此,這本出版於2007年的小說,影視化過程歷經10年曲折,多家影視公司買下版權均無疾而終,直到4年前該作版權重新回到畢淑敏手中,影視化纔再次提上議程。

  改編之後的網劇,通過一個個貼近現實的心理諮詢案例,呈現了當代人形態多樣的心理困境剖面。在心理師與來訪者的諮詢過程中,回溯問題形成的社會外因與成長內因,探尋相應的解惑路徑,同時還深入淺出地將較爲晦澀的心理專業知識,通俗易懂地傳遞給受衆。在職場劇盛行的當下,卻鮮有人對準心理師行業,而這部劇存在的意義正式爲了呼籲大衆重視心理健康。

  《女心理師》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開播當晚,飾演賀頓的楊紫還專門在微博上發佈了一篇長文,爲劇集賺人氣。然而,網友的評論卻兩極化嚴重。儘管豆瓣網還未開分,已有不少網友吐槽,男女主角的人設、目前已經播出的劇情與想象中相去甚遠,“男主像蜘蛛俠一樣會飛檐走壁,女主像順風耳能耳聽八方,這真的不是現代奇幻劇嗎?一個想自殺的女孩,女主通過電話AI讀幾句話就能把人勸到安全的地方,看笑了。”但是也有心理學專業人士點贊,“比預想的要好很多,甚至說有驚喜,雖然電視劇需要一些藝術加工,但至少專業性還是有保障。”該人士還以一開場賀頓干預尤娜跳樓的橋段爲例,從專業角度分析該劇應用了哪些心理干預技術,可謂乾貨滿滿。

  一大波嚴肅文學改編作品即將面世

  《女心理師》是優酷獨播劇,而從其他影視平臺和衛視2022年的片單中,新黃河記者發現了不少嚴肅文學改編影視劇的影子。

  由金宇澄長篇小說《繁花》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將登陸東方衛視和騰訊視頻,導演王家衛,主演胡歌、唐嫣、馬伊琍,這一陣容一經曝光就吊起了無數人的胃口。2022年片單上,梁曉聲榮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人世間》赫然在列,該劇由《人民的名義》導演李路執導,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主演,預計將於2021年底到2022年初在央視播出。另外,餘華的《文城》,笛安的“龍城三部曲”,陳源斌的《秋菊傳奇》(改編劇爲《幸福到萬家》)也受到了極大關注。

  此外,還有一些名作正在影視化的過程中。王蒙的小說《這邊風景》2019年就傳出改編消息,今年9月終於確定編劇爲王力扶,目前正在劇本創作中;路遙的《人生》將迎來第三次改編,改名爲《人生·路遙》;劉育新榮獲老舍文學獎優秀長篇小說獎的《古街》改名《掌眼》官宣陣容,由張一山、胡冰卿主演;張藝謀接受採訪時透露,將把陳彥的小說《主角》改編成電視劇,陳彥的另一部作品《裝臺》被改編成電視劇後已經在央視亮相併引發觀衆好評;莫言的《豐乳肥臀》簽約愛奇藝,遲遲未公開其他信息;《覺醒年代》導演張永新正在接觸賈平凹的代表作《秦腔》……

  不難發現,被改編成影視劇的作品主要有幾個出處:其一是國內主流文學獎如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的獲獎作品,比如先後被拍成電影、電視劇的《白鹿原》,曾於1998年獲得茅盾文學獎,另外《人世間》和《這邊風景》也都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其二是《收穫》《當代》《人民文學》《小說月報》等主流文學期刊上發表的作品。這些作品多是當代作家的代表作,自帶現實主義關懷,也更貼近當代人的生活,改編難度小。

  嚴肅文學重新成爲“香餑餑”

  一時間,大平臺、大卡司、高投入,都與嚴肅文學作品掛鉤,在經歷了長達近10年的網絡文學改編熱後,嚴肅文學似乎重新奪回了影視市場的話語權。究其原因,主要得益於近兩年來,以主旋律爲代表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的火爆。觀衆對好內容有需求,市場必須作出回應,具有時代特色的嚴肅文學因此重新變成影視改編的目標。

  實際上,嚴肅文學改編熱應該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說起。彼時,不少文學名著被改編成電視劇,掀起收視熱潮,因爲忠實於原著,並且在導演、編劇、表演、服化道等各個環節舉行業之力,所以此間拍攝的《紅樓夢》《西遊記》《圍城》等作品,藝術造詣極高,至今依然是“神作”。但到了網絡文學改編時期,對於文學作品的改編越來越追求商業利益的最大化,並以“網生代”的興趣喜好爲立足點,於是以網絡小說爲主的超級IP成爲影視改編的主要來源。由此,網絡小說版權費水漲船高,頭部作家的一部作品交易額在億元以上,仙俠類、玄幻類、穿越類、後宮類、懸疑類、言情類成爲電視劇改編的重點,但影視化之後的作品口碑參差不齊。

  相比網絡IP,嚴肅文學擁有一種永不過時的力量。尤其當觀衆對影視劇有了更高的質量要求時,嚴肅文學恰恰提供了一個好故事的基礎。當然傳統小說對比網絡IP,其極高的性價比,也是讓它們重新成爲影視行業“香餑餑”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是餘歡水》《裝臺》《如果還有明天》《經山海》……嚴肅文學改編的影視劇佳作頻出,但偶爾也有失手的時候。最近播出或上映的多部由嚴肅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都算不上成功,大銀幕上,張愛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第一爐香》備受爭議,超強的主創陣容和話題最終只收獲了一片罵聲;而鞏俐和婁燁首次合作的《蘭心大劇院》改編自虹影的小說《上海之死》及橫光利一的小說《上海》,該片在國際影壇備受矚目,上映後卻不被觀衆買賬;被封爲“科幻聖經”的《沙丘》搬上大銀幕後,評價同樣兩極化。小熒屏上,導演毛衛寧和佟麗婭繼《平凡的世界》後再合作,帶來的同樣是一部由傳統小說改編而來的《霞光》,好評度卻遠不及前作。由此看來,在當下的嚴肅文學影視化之路上,等待影視從業者的依然是一場對創作生產、改編理念的新變革。

原標題:嚴肅文學爲何重新成影視“香餑餑”?

值班主任:李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