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白雪微)“雙減”來了,如何科學合理佈置分層作業,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如何有效設計多學科融合作業,讓學生們樂有所思;如何讓每一次作業成爲學生的期待?北京中小學校的老師們以作業撬動課堂教學改革,努力踐行減負提質的變革之路。

12月2日上午九點,海淀區五一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慈母情深》開講,課堂上,王楠老師首先帶領學生藉助作業單來跨越生字新詞障礙。老師說,作業單有三個層次,字詞的學習屬於層次一基礎鞏固範疇,層次一的作業,有提前預習作支撐,課堂上會給出5分鐘時間供大家做預習分享,可以提高課堂的實效性。這樣的作業單每一篇課文都有相應的一份,是由年級全體老師一次次反覆研討修改最終形成。

授課教師王楠手指一份作業單向記者介紹:“作業單第一部分是課文朗讀,包括字音字形、詞語解釋;第二部分還有句段的讀寫結合,第三部分是課文中人物形象和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來切實有效的幫助學生從夯實基礎到提升運用,最終進一步達到能力進階。”

五一小學的作業單基於學科特點分層次進行設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來自主選擇完成。別看只是一張作業單,它貫穿了學生學習全過程。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要使用,課上交流和練習時要使用,課後鞏固和提升時也在使用,還可以爲學業輔導提供學情支持。

學生吳姝瑤說:“我挺喜歡這個作業單的,它可以從每個人的不同的能力來選層次,比之前輕鬆了很多,知識的掌握程度跟以前是差不多的。”“幾課時的作業都融在一張這樣的單子當中,學生的負擔小了,效率高了,我們的減負增質也就實現了。”王楠說。

本學期,五一小學圍繞作業做了一些加減法。在總量上減掉機械重複性作業;在內容上增加實踐類、融合性作業。通過這一減一加,減掉的是強化訓練,增加的是自主探究,讓學生有時間、有精力來發展興趣,培養綜合素養。

學校三年級數學教研組組長陳惠寧介紹:“現在正好是秋天落葉紛飛的季節,我們就讓孩子們去採集一些樹葉,然後開展一個融合性作業,比如學生的一份實踐作業單裏,孩子們用毛線去圍樹葉的周長,然後粘貼到數學板塊裏,製作的過程中去思考怎麼測量周長;作業單裏還有語文板塊裏的古詩,同時還包括科學板塊裏的大百科。”

作業設計的思路源自於對課程的深入思考,雙減之後,老師們工作量增加了,老師們把課餘時間放在了“研究”上。呈現給學生一份什麼樣的作業,才能夠滿足學生當天的實際獲得?作業量減少了,課堂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才能夠適應作業的變化?對此,校方表示,雙減之後,對老師專業性要求更高了,老師要具備作業設計的能力,還要具備課堂設計的能力。

五一小學副校長張育紅介紹:“我們學校在教研組活動層面,提出來每個教研組每週最少有兩次集體性的教研活動,一次教研活動用來設計作業,一次教研活動用來集體備課,就是雙向的,一個方向是指向作業的減負,一個方向是轉指向課堂的提質。”

五一小學教師魯怡然說,這學期跟學生在一塊作業答疑的時間也增加了,每天三點半到四點半的時間裏,學生開展走班學習,學生從自己的班裏去固定教室,老師開展培優講座或是答疑解惑。

採訪中,老師們也表示,“雙減”形勢下,要準確把握教材,準確瞭解每一位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個性化需求。在實踐過程中,站在學生視角考量作業的難易度、時長、興趣等,真正讓作業成爲學生學習的幫手和補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