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中國農業銀行行長張青松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海蘇河灣峯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指出: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許多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

一是傳統能源退出和新能源替代的統籌把握問題。2021年,全球極端天氣頻發推高了能源需求,加之碳減排行動和疫情衝擊影響了供給節奏,全球能源市場供需錯配,價格短期快速飆升,多國出現能源短缺問題。從長遠看,能源低碳轉型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措施,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應堅定不移往前推。如何平衡好能源短期供應和中長期轉型的關係,按照先立後破、循序漸進的要求,有序實現新能源對傳統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是需要重點關注和統籌把握的問題。

二是高碳產業轉型風險前瞻防範問題。當前,全球高碳產業存量規模仍然較大,特別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等高碳行業市場需求還沒有“達峯”。作爲碳減排的重要領域,高碳產業將迎來深度變革。碳稅、碳交易規則等政策調整,能源價格上漲導致的成本壓力,以及市場預期和偏好變化等因素,都可能引發高碳企業資產重估和財務損失風險。如何準確評估高碳產業資產質量狀況,前瞻防範企業綠色轉型過程中的風險,是一個需要高度重視的課題。

三是綠色低碳技術協同攻關問題。歷史經驗證明,每一次產業變革和經濟轉型,都離不開科技革命的支撐。實現綠色轉型,同樣需要在清潔能源技術以及各類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方面實現突破。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投入大、週期長,從實驗論證到商業運行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僅靠市場手段很難破題,特別是在當前疫情衝擊導致產業鏈、供應鏈受阻背景下,更需要政府、金融、企業等各利益相關者加強合作,在政策支持、資金供給、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配套、打好組合拳。

張青松表示,農業銀行是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以服務“三農”爲本,以綠色爲“靚麗底色”,與綠色發展有着天然而密切的聯繫,在協同推進服務“三農”、綠色轉型和經濟復甦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初步形成了一些經驗和特色。

一是堅持戰略引領。農業銀行在董事會下設戰略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同業中第一家設立“碳中和”工作委員會,在高管層成立綠色金融委員會,實現對綠色金融業務的統籌規劃和組織領導。在全行“十四五”規劃中將綠色金融列爲三大戰略之一,專門制定綠色金融業務發展規劃,陸續印發綠色金融指導意見、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全面搭建了全行綠色金融發展系統框架,明確了實施路徑,將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作爲重點領域,努力探索構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金融發展模式。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農業銀行圍繞經濟綠色轉型、綠色低碳技術攻關等重點領域,統籌推進制度、產品和服務創新。強化政策配置,先後出臺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多項新能源信貸政策,同時立足以煤爲主的基本國情,積極支持能源穩產保供,保障煤電企業等合理融資需求。突出“三農”特色,加大對生態種植、生態養殖、林下經濟等綠色農業全產業鏈支持。加大產品創新,在金融同業中首批開展碳中和債、可持續發展掛鉤債等綠色債券投融資業務,成功落地全國碳交易市場首筆碳排放權質押貸款。截至2021年末,農行綠色貸款餘額近2萬億元,同比增長超30%;綠色債券投資餘額894億元,同比增長35%;年內承銷綠色債券27期,募集資金達440億元。

三是堅持風險可控。農業銀行高度重視綠色金融業務的可持續發展,積極應對經濟綠色轉型中的潛在風險。在制定信用風險相關制度辦法中,強化對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的全面覆蓋、分類管理和全程管控,對非生態友好型客戶和項目執行“一票否決制”。對高耗能、高排放重點客羣,實施行業限額管理,加強監測預警。與此同時,積極運用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等ESG風險管理工具,研究氣候變化對企業財務狀況和信用風險的影響,着力提升環境和社會風險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下一步,農業銀行將“雙碳”要求納入經營管理全過程和各領域,不斷擴大綠色資金供給,確保“十四五”期間綠色貸款增速持續高於全行貸款增速。同時,加強交流合作、深化改革創新、強化風險管控,統籌做好綠色發展重點領域金融服務與高碳產業轉型風險防控,確保綠色金融業務健康可持續發展。(記者/袁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