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Mirror

前陣子一個網絡熱門視頻吸引了小編——古法釀醋作坊的醋罈子里長出了肥肉一樣的東西,釀醋大叔直接撕下一塊,嚐了一口。

然而,看到最後視頻裏也沒明確這是什麼,只提到一位化學老師說這是“脂的結晶”,可醋缸裏怎麼會有這麼多脂肪,這到底是啥玩意兒?

評論區衆說紛紜,也沒個靠譜解釋,不過提供了一些線索。於是小編決定自己來個“網絡熱門視頻鑑定”。

查過資料才發現,“醋里長肉”並不算什麼奇聞異事,在陝西、山西的釀醋作坊裏稀鬆平常。他們把醋裏的這塊“肉”俗稱爲“醋寶”、“醋蛾”,還製成類似涼粉、涼皮的特色小喫。

古代農學著作《齊民要術》也曾有過記錄:“……衣生,停置勿移動,撓攪之,數十日醋成衣沉”,其中的“衣”指的就是醋寶。在國外,它則被尊稱爲“醋母”(mother of vinegar

還有不少網友發現自家的醋里長出了類似異物,好奇地在網上提問:

和上面這位網友一樣,看到這塊“肉”,很多人聯想到了央視《走近科學》欄目裏介紹過的“肉靈芝”,又叫太歲,它們偶爾會出現在水塘、沼澤裏。

太歲本質上就是個菌團,集結了黏菌、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的代謝物,由於成分複雜,並不建議食用或藥用。

雖然看上去是“熟悉的配方”,但醋寶的樣子“單純”得多,更像是果凍那樣的膠狀物。

不過答案已經接近了,醋寶是個菌膜,由細菌和它們的代謝物組成。難道是被細菌污染變質的醋?那怎麼還能喫?

這些細菌可不是有害的雜菌,它們叫做“醋酸菌”,是對人類很有用的“工具菌”。沒有它們,醋壓根就釀不出來。畢竟那麼酸的環境,也不是什麼雜菌都受得了的。

就像乳酸菌發酵酸奶,醋酸菌是釀醋的核心骨幹。糧食或水果中的類經發酵變成酒精,而醋酸菌能夠把酒精(乙醇)氧化成醋酸(乙酸),也就是醋的基本成分,我們平常喫的醋就是這麼來的。

醋酸菌除了幹釀醋的主業,還會搞點副業——代謝產生多糖副產物。它們消耗醋缸裏的葡萄糖、果糖等營養物質,將其轉化爲多糖(由許多個單糖分子縮合而成)。

纖維素是一種多糖,它是由許多葡萄糖分子組成的長鏈結構 | 圖源:Wikipedia

這些多糖有的可以溶解到醋裏,有的則不可溶。不可溶的多糖,如細菌纖維素黏附在醋酸菌的細胞壁上,隨着細胞分裂增殖編織成了一層層網狀菌膜。

菌膜達到一定重量後下沉,上面再形成新膜,最後累積成一塊塊層次分明的“肉”。

菌膜有兩種:一種是由同種單糖分子組成的同聚多糖,例如由多個葡萄糖分子構成細菌纖維素和葡聚糖、由多個果糖分子構成的果聚糖;另一種則是由2~8種單糖分子組成的雜化多糖

不同醋酸菌產生的菌膜特性也不同。比如常見的醋化醋桿菌Acetobacter aceti形成的菌膜比較鬆散,像肥肉;而木質醋酸菌Komagataeibacter xylinus形成的菌膜緻密,像果凍。

那爲什麼市場上買的醋放了很久,也不見有菌膜產生呢?

並不是所有的醋裏都會產生菌膜。這一方面取決於醋酸菌的菌種,另一方面還要看培養的環境條件。

科學家發現有的醋酸菌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有的粗糙,於是將它們分爲S菌和R菌(對應“smooth”和“rough”)。前者不會形成菌膜,後者纔會。

兩類菌都會分泌多糖,但R菌能夠產生不可溶的多糖,而且在靜置的培養液中,R菌的多糖產量是S菌的6倍多,足以積聚成膜。

一些原本不產菌膜的醋酸菌在一代又一代的發酵過程中,也可能變異出“膜力”,從小透明變身“膜法師”。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要讓醋酸菌施展“膜力”需要爲它們提供愛喫的甜食,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等好消化的糖類。研究人員發現澀柿醋、杏醋等果醋表面極易長菌膜。添加適量的有機酸(如蘋果酸、乳酸)、乙醇(酒精),以及蛋白腖,也可以促進菌膜生長。

培養液到位了,還需要適宜的條件:28~30℃的溫暖環境、4~7的酸性pH,以及充足的氧氣。如果醋酸過多,培養液酸度過高,則會抑制菌膜生長。

不過,即使你買的醋符合這些釀造條件,也未必會生成菌膜。因爲工業化生產的食醋爲了食品安全,在出廠前會經過巴氏消毒,殺死其中的細菌,包括醋酸菌。

而買回家後久置產生菌膜的一般是民間作坊產的醋,或者是自釀的醋。這些醋裏可能還殘餘活菌和未發酵完全的糖類,如果環境又剛好適宜,醋酸菌就會開始用“膜法”搞事。

這種膜本身就可以喫,並不會污染醋(如不確定是否爲污染物,不建議食用)。

食醋釀造業對菌膜愛恨交加。一方面,醋酸菌聚成菌膜,團結力量大,抑制了其他雜菌的生長;產菌膜過程中還會產生葡萄糖酸等副產物,改善食醋風味。另一方面,醋酸與多糖不可兼得,醋酸菌產菌膜就要多消耗糖(碳源)和蛋白質(氮源),讓醋酸的產量降低。

不過對整個食品工業而言,醋酸菌的菌膜可是個好東西,它早已融入了我們的日常食譜。

大家最經常喫到的就是椰果,沒錯,椰果並不是椰子果肉,而是木質醋酸菌發酵椰汁形成的細菌纖維素膜

用紅曲黴給細菌纖維素膜着色,還可以像魔芋一樣仿製成肉類或海鮮,也就是“素肉”。

細菌纖維素人造肉 | 圖源:Wahid, F。, & Zhong, C。 (2021)

一種叫做“紅茶菌”(又稱“康普茶)的飲料也會產生菌膜,其中包含了醋酸菌(主要是木質醋酸菌)、酵母菌以及乳酸菌和它們的代謝物,主要成分還是細菌纖維素。

細菌纖維素和植物纖維素一樣不能被人體消化,喫個調味就出去了。

更多時候,細菌纖維素是作爲食品添加劑進入我們肚子的。喫過椰果就知道,細菌纖維素是水潤細滑的凝膠狀,能夠很好地保住水分。它也因此用作穩定劑、增稠劑、乳化劑等等,加到冰激凌、果凍、飲料以及各式糕點裏

細菌纖維素作爲食品添加劑的應用 | 圖源:Wahid, F。, & Zhong, C。 (2021)

細菌纖維素還有作爲環保食品包裝材料的潛質,畢竟生物材料容易降解。一些香腸的腸衣使用的就是細菌纖維素與多聚乳酸的複合材料,這種材料比傳統的動物制腸衣更抑菌。

什麼?人怎麼能喫細菌“粑粑”?

不,這叫科學用“膜”法。

封面來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L411c7iC

參考資料:

1。 https://docs.qq.com/doc/DRmFTeWVvRGtmRE9N

2。 張九裕等,醋酸菌菌膜生產工藝條件優化[J/OL]。包裝工程,2021

3。  魏冉,等。醋酸菌產膜機理及膜對食醋發酵品質的影響[J]。食品與發酵工業,2014

來源:把科學帶回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