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否認刪加班記錄!猝死員工“同事”爆料:親眼看到刪除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程怡

來源/略大參考(ID:hyzibenlun)

中文互聯網一年接入的流量超過2000億GB,背後是龐大的內容審覈員團體,充當“人肉防火牆”,審覈傳輸到網絡上的信息的安全和質量。

B站審覈員“暮色木心”之死,讓外界關注到了內容審覈崗位:全年24小時*365天的排班工作制,每天審覈幾百甚至上千條內容的工作量。

他們只是互聯網隱形人裏的一部分。

當互聯網發展爲24小時連接,從圖文、視頻甚至到元宇宙,多元呈現形式不斷迭代和進化,但它最基礎的一線員工,還是像網絡藍領工人,被點擊率和轉化率“捆綁”在電腦前,完成固定的、重複的、程序式的工作。

他們隱身在互聯網平臺之後,充當平臺的送水工,維護龐然大物的運轉。

一週工作6天,曾一度覺得自己會猝死

我在門戶網站負責新聞推送,就是手機收到的各式App的彈窗。

推送分爲全國、個性化和區域三種,全國推送是推給所有用戶,基本上是公衆話題,兩會呀,官員落馬、大型體育賽事等等,個性化推送按照用戶的喜好推薦財經、軍事、娛樂等內容。區域就是按省、市進行推送。

基本上我一個星期要上6天班,因爲週末一定會安排值班,節假日也要安排值班。平均每月工時是200個小時。公司按照法定要求支付加班費,週末是雙倍,節假日是3倍。

我是2015年校招的時候進的公司,2017年末離職。聽說我離職後,公司待遇沒有以前好了,週末值班按正常加班算,不再是2倍工資。

2015年、2016年的時候,正是各家內容App,忙着搶用戶的時候。公司想要點擊和用戶使用時長,每天的推送次數不太剋制。我們一天全國平均推送8次,早7點、9點,中午12點,下午2點和4點,晚上6點、8點,10點都會推送。中間還會穿插個性化的推送和重大突發事情的推送。彈窗不少。

以冬奧運爲例,如果按照我在職時候的要求,基本上中國隊每斬獲一金,就會有一個推送。現在哪裏敢如此打擾用戶,監管管得很嚴的。在“清朗行動”要求下,娛樂新聞被更嚴格地管控了。像是黃曉明和Baby離婚的新聞,按照以前應該是會推全國的,現在不敢這麼推,可能也就按個性化,推薦給對娛樂新聞感興趣的用戶。

我們公司的新聞部門是三班倒,分早、中、晚三個班次。但是我們推送組不用上晚班,晚上用戶都睡了,推送基本上也是無效。晚班的推送由夜班編輯負責。我們就是早班:早上6點到下午3點,還有中班:下午2點到晚上10點。

相對而言,早班的上班難度大一些,起牀挺困難。一般我5點起來,打車到公司,早班的打車費,公司是報銷的。冬天的時候,早班更難了,5點天還沒亮,天氣也很冷。

推送的工作就像是齒輪一樣,一個齧合一個齧合的轉動。早班6點到公司,瀏覽一圈新聞,準備好早7點的推送,然後去喫早飯。回來之後要準備9點的推送、12點的推送、2點的推送。按照時間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準備材料。

而且這份工作沒成長,就是綜合下內容,起個標題,推送出去。鮮有的創造性,便是標題吸引眼球與否。但是按照領導的說法,推送工作挺有挑戰的,要對熱點敏感,還要有規避風險的能力,還得懂得如何吸引用戶。

工作還導致我缺少社交,週末單休,休息的一天,只想在家躺着。平時參加聚會,也不算容易。早班下午3點下班,朋友還沒下班。我得先回家,可進了家門,想再出門就困難多了。中班,只能選中午聚會,匆匆忙忙的,跟朋友也說不了幾句話。

推送工作,各家的水平展現得很直觀,推得時間快慢,標題吸不吸引人,內容充不充實。一眼就能看見工作成果。而且,一天新聞就那麼多事情,各家推送的差不太多,基本都是同題比較,其實就是內卷,看誰能捲過誰,看誰的點擊量和打開率數據好,工作壓力還是挺大的。

特別明顯的壓力來自處理突發事件。遇到突發,各家都要搶時間推送,越早推,流量越好。領導有時也在工作羣裏發截圖,哪家先推的,哪家起的標題好。雖然領導沒有批評,但是截圖已經證明了,我對突發事件的推送處理,沒有別人家的好,挺社死。

工作有一年多之後,遇到突發事件,我還是會緊張,怕做的不好。雖然推送結果不直接影響工資,但誰都希望做的好一些。

我是2017年年中的時候,覺得這份工作幹不下去了,太累人了。那段時間,我一位同事離職了,人手緊張,我連續兩個月,每月只休2天。實際感受覺得自己沒休息過,那段時間很怕自己會猝死。

推送工作基本是給年輕人準備的,尤其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我們組的小領導,工作都不超過3年。挺多是校招進來的,我們組是蘭州大學和南開大學的畢業生比較多。

我每月稅後的平均工資在13K到14K,遇到十一長假,工資稅後能突破16K,對於剛畢業的本科生來說,工資還是可以的。而且,工作時間和生活時間區分的很好,上班很忙碌,要追速度,下班之後沒人找。不像我現在做的輿情工作,下班後也要加班,領導要求24小時待命,還沒有加班費用。

不過,推送工作很難留住人,工作節奏快,也累。跟我同期入職的同事,都已經離職了,有跳槽到其他互聯網公司的。有考研,繼續上學的,也有像我一樣離開北京,換個城市重新生活的。

如果從工資角度看,我現在的工作比之前在互聯網公司做推送,沒有漲很多。但是工作節奏沒有推送那麼快,鈍刀子割肉,疼的沒有那麼明顯。

上夜班,沒人說話,很孤單

我在財經網站做編輯。我們網站不能直接轉載其他門戶、媒體的稿子,容易被起訴侵權。所以,我們發佈的內容需要編輯,或者是二次加工,比如說綜合幾篇文章的內容,整合成一篇,或者是綜合編譯國外的內容,搬運回國內。

我所在的部門叫新聞中心,三班倒,輪着排班。但基本上,夜班只安排沒結婚的年輕人,已婚的都是早班和中班。我們組雖然有30多人,實際能上夜班的不超過5個人,一年12個月,就在5個人裏面輪,一個人至少分配兩個月,還是挺辛苦的。而且,5個人裏面還有3位女生,她們就象徵性的值一個月。通常默認夜班“優先”安排男生。

夜班熬人。夜班是晚10點到早7點。值夜班一個組就留一個人,整層近百個工位,夜班員工不超過5個人,不同組的工位,隔得比較遠,彼此之間也不熟悉,沒法子說話。大晚上的,朋友都睡了,也沒人聊天,就感覺挺孤獨的。因爲白天也沒人跟我說話,我到家的時候,合租的室友要洗漱上班,我上班的時候,他們可能在回家的路上。

於我而言,值夜班,意味着一個月沒跟真實人類講過幾句話。

夜班是有補助的,一開始是120元,後來漲到150元,也還是沒人願意值班。調換生物鐘挺費神的,像我值夜班的頭一個星期,下班後白天很難睡得着,幾乎是挺到下午,累得不行了入睡。從夜班調整到早班和中班也是一樣,生物鐘難以短時間調整回來。而且換班,導致生物鐘幾個月一波動,弄得我情緒挺敏感的。

我們公司就是網站,沒有App,追熱點的時效性也不強。工作節奏沒那麼快。網站流量也一般,Alexa排名,沒進過前300,部門也很少覆盤數據,感覺每天網站有內容更新就行。以夜班爲例,凌晨2點到5點的時候,基本上都沒什麼消息和數據更新。我總在尋思,我們這種三流網站,上夜班的意義是什麼?互聯網標配?別的網站有,我們也得有?

大家都不愛上晚班,尤其是女生。印象中只有一位女同事,因爲要矯正牙齒,挺需要錢的,連續上過兩個月夜班。其他人就是被動的等待領導安排。

我們部門年輕人很少,主要是30多歲和40出頭的女員工,因爲辦公地點偏,工資也不高。我們組一位姐姐,基本工資不到3000元,那是2015年的時候,她來公司6年了,幾乎沒漲過工資。像我薪資5K,餐補、交補,加上週末和節假日的加班費,稅後工資不到7K,值夜班的話,工資稅後超過8K。如果說我算互聯網行業,那工資很拉胯。

所以,大家對節假日的三薪,都很重視。一般新員工都輪不上,優先安排部門的老員工,她們要養家、養娃,組長多體恤一些。像我們新員工,有三薪的機會,都要提前跟組長講,能不能幫着安排。

我在公司待了一年就走了。當時,換工作也很費勁,找了有三個月。應聘說是做網絡編輯,但是筆試的時候,一些關於後臺處理的基礎網絡知識我都不會,說是做新聞編輯,我都是整合,新聞素養一點兒沒有。

那時候我還去今日頭條面試過,打車去面試花費了50分鐘,坐下跟面試官聊,可能都不超過10分鐘。就是簡單的問了幾個問題,就讓我走了,給我的挫敗感挺深的,面試官都不願意裝裝樣子跟我多聊聊。就彷彿能安排我來面試,便是對我的格外恩賜。這都有六年多了,我工作都換過2次,面試過十幾家企業了,記憶最深刻的就是那次。

2015年接單到手軟,現在沒人理

我做網站UI設計。比如說用戶打開微信,下方的“微信、通信錄、發現、我”,這四個一級入口,就屬於UI設計。我的工作就是做這些。

2014年和2015年的時候,大衆創業的氣氛,疊加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勢頭,做App的企業特別多。很多創業的小企業沒法養專業的App開發和設計團隊,很多工作都是外包。

也是看準這個趨勢,我跟兩位同學也創業了,成立小工作室,專門接外包的UI設計工作。那兩年特別忙,一個月至少有四、五單,一個項目接着一個項目的做,完全沒有空檔期。有的時候單子太多,我們自己做不完,還把訂單分包給別人,賺一點差價。

那幾年稍微掙點錢,保守估計一年收入有50萬,也讓我在北京買了房。

但是,近幾年做網站UI設計的小公司,基本上沒有活,很少有企業開發新的App。我們也沒什麼單子,公司註銷了,變成了靈活就業者,接私活,幫企業或者地方政府設計官網。這種活錢很少,我有一單算下來,一個交互入口就值30塊錢。

最近三年,我一直沒找到穩定的工作。互聯網大廠進不去,小公司又倒閉的太快了,沒做幾個月,公司就沒了。互聯網行業就是規模大的有生意,有錢賺,小公司虧不起,規模發展不起來。2020疫情那一年,我有將近7個月沒有固定工作。接私活賺的那點錢,用來還房貸都不夠。

我在北京買的房子,房貸一月8K,壓力不小。房子我沒住過,一直是出租,每月租金6500元,我在昌平租單間住,房租2000元。房租之間的差價,我用來還房貸,節省成本。

來北京14年,最大的成績,就是買了房子,留下一堆兒負債。家裏人勸我賣掉北京的房子回老家,但是老家在農村,沒有就業機會。種地,我不會。考編制,我也過了35歲的年齡限制。

外界一提互聯網,就好像是高薪、福利,996,那只是能進入到大廠的很少的一部分人。絕大多數從業者可能像我一樣,進不了大廠,也回不去老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