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上一個五年規劃,“十四五”規劃在很多方面有着根本性變化。

近日,國家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商務部、衛健委、應急管理部、醫保局、藥品監督管理局、中醫藥管理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

《規劃》指出,醫藥工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十四五”是我國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醫藥工業向創新驅動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五年,爲此制訂了上述《規劃》。

相較於上一個五年規劃,《規劃》在很多方面有着根本性變化。如應急管理部、醫保局、中醫藥管理局本次是新加入聯合印發部門;從“堅持質量爲先”和“堅持保障供給”到“堅持生命至上”;從“堅持創新驅動”到“堅持創新引領”等。

但《規劃》也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醫藥工業發展機遇大於挑戰,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需加快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一些突出問題,爲此,本次“十四五”規劃作出了重要的戰略引導,包括: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完善供應保障機制;提升製造水平;加強產業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

新形勢新要求

“十三五”期間,在產業創新方面也取得新突破。醫藥研發投入持續增長,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約8%,2020年上市公司研發費用佔銷售收入的比重超過6%。在研新藥數量躍居全球第二位,1000餘個新藥申報臨牀,47個國產創新藥獲批上市,較“十二五”翻一番。醫療器械、製藥裝備、生產用耗材等領域的一批高端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但制約行業發展的問題依然突出,前沿領域原始創新能力還有不足,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尚未形成,小品種藥仍存在供應風險,仿製藥、中藥、輔料包材等領域質量控制水平有待提高,高附加值產品國際競爭優勢不強等問題需加快解決。

與此同時,全球醫藥產業格局面臨調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國愈發重視醫藥工業的戰略地位,人才、技術等方面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同時, 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產業鏈供應鏈加快重塑,對我國傳統優勢產品出口和向更高價值鏈延伸帶來了挑戰。

爲此,《規劃》指出,“十四五”時期,醫藥工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面臨複雜而深刻的變化,健康中國建設全面推進,衛生健康事業從以治病爲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爲中心轉變;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國內醫藥市場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新一輪技術變革和跨界融合加快,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入醫藥工業發展各環節,變革性新藥創制技術和創新療法、新型藥物不斷出現。新發展階段對醫藥工業提出更高要求,醫藥工業亟須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規劃》還提出了六項具體目標,包括規模效益穩步增長、創新驅動轉型成效顯現、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可控、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製造水平系統提升、國際化發展全面提速等。

堅持創新引領

在創新方面,已經從“十三五”規劃的“堅持創新驅動”變爲“十四五”規劃“堅持創新引領”,實際上這是製藥工業研發端從“Me-better”型向“FIC(First-in-class)”型的轉變。

“十三五”期間,大量傳統制藥企業加快創新轉型,創新創業型企業明顯增多,進入臨牀階段的新藥數量和研發投入大幅增長。“十四五”期間將有一大批醫藥創新成果完成臨牀研究和申報上市,醫藥工業也將持續加大創新投入、加快創新驅動轉型。

爲此《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全行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25年,創新產品新增銷售額佔全行業營業收入增量的比重進一步增加。

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聯合發佈的《構建中國醫藥創新生態系統——系列報告第二篇:推動基礎研究,激活創新源頭》報告指出,從我國目前研發經費投入佔比來看,2020年中國基礎研究在研發總投入中的比例雖然達到了6%,但同全球生物醫藥領先國家普遍在15%以上的水平還有明顯差距;同樣,中國應用研究在研發總投入中的比例11%,也遠遠落後於全球生物醫藥領先國家近20%的平均水平。

《規劃》中,鼓勵加強產學研醫技術協作。支持醫藥創新領軍企業加強與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機構的合作,以企業牽頭整合集聚創新資源,在重點細分領域佈局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強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

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十四五’規劃中,國家確定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建立戰略性的科技創新能力。基礎研究現在是我們的短板,要加強產學研等方面的協作,加強基礎研究。”

國際化走向深層次

國際化發展全面提速是《規劃》提出的六項具體目標之一。

對於國際化目標,“十三五”規劃目標是:醫藥出口穩定增長,出口交貨值佔銷售收入的比重力爭達到10%,出口結構顯著改善,製劑和醫療設備出口比重提高。境外投資規模擴大,國際技術合作深化,國際化發展能力大幅提高。

而“十三五”國際化也交出了答卷:出口交貨值年均增長14.8%,創新藥國際註冊取得突破性進展。企業對外投資活躍,產品技術引進增多,有效利用國際資源加快發展。

而在《規劃》中,國際化方面沒有提出具體數據,但具體目標是國際化發展全面提速:醫藥出口額保持增長;中成藥“走出去”取得突破;培育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研發生產全球化佈局、國際銷售比重高的大型製藥企業。其中,中成藥“走出去”取得突破是首次提出。

從《規劃》看,國際化方面,從“十三五”到“十四五”的規劃是層層遞進。

在當下,爲創造國際競爭新優勢,《規劃》指出,要積極應對全球醫藥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重塑的新形勢,深化產業國際合作,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更高水平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和產業體系。

《規劃》提出,要吸引全球醫藥創新要素向國內集聚,立足國內醫藥大市場,吸引全球創新藥品和醫療器械率先在我國註冊,整體縮短創新產品國內外上市時差。

支持國內臨牀研究機構積極參與和組織國際多中心臨牀研究,提升臨牀研究國際化水平。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和創新藥生產基地。引導國內企業通過合作開發、技術許可等方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高創新效率,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發揮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優勢,爲國外已上市國內未上市的臨牀急需特許藥械提供便利。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樂城先行區管理局獲悉,國際創新藥械落地樂城一直在提速,2020年1月份,樂城進口特許藥械突破50例,到今年1月份突破了200例,這標誌着樂城已經基本實現醫療技術、設備、藥品與國際先進水平“三同步”。這比預期的2025年提前近3年實現目標,讓國人不出國門就可以使用到國際上最先進的藥械。

與此同時,推動國內醫藥企業更高水平進入國際市場。包括支持企業開展創新藥國內外同步註冊,開展面向發達國家市場的全球多中心臨牀研究,在更廣闊的空間實現創新藥價值。把握生物類似藥國際市場機遇,鼓勵疫苗生產企業開展國際認證,按照國際疫苗採購要求生產、出口疫苗。增加在發達國家仿製藥註冊數量,提高首仿藥、複雜製劑等高附加值產品比重。加快產業鏈全球佈局,鼓勵企業提高國際市場運營能力,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投資合作,積極開拓新興醫藥市場。

並且,夯實國際醫藥合作基礎,加強國際藥政合作,深入參與國際監管協調機制,在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組織(ICH)相關指南的制定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積極推動加入國際藥品檢查合作計劃(PIC/S),促進國內外法規接軌、標準互認和質量互信。通過推動與重點區域的藥品監管合作與互認,爲醫藥產品更便捷走向國際市場創造條件。加強與國際草藥監管合作組織(IRCH)的交流合作,發揮中藥標準全球引領作用。推動國內外行業組織在貿易促進、信息交流、行業自律、應對摩擦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搭建醫藥國際合作公共服務平臺。

《規劃》提到,展望2035年,我國醫藥工業實力將實現整體躍升;創新驅動發展格局全面形成,原創新藥和“領跑”產品增多, 成爲世界醫藥創新重要源頭;產業競爭優勢突出,產業結構升級,在全球醫藥產業鏈中佔據重要地位;產品種類多、質量優,實現更高水平滿足人民羣衆健康需求,爲全面建成健康中國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朱萍 編輯:徐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