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財險“開門紅了”!車險飆漲近12%,非車回落健康險增27%撐住盤面

“開門紅”是保險業的慣例,源自壽險行業,財險行業也紛紛效仿。

“開門紅”的作用到底是啥?

於供給端:起跑搶位、錨定基調、鼓舞士氣。

於需求端:客戶兜裏有錢,把不太迫切、不太堅定的保險需求轉化爲實際購買。

這個車險綜改凜冬中的“開門紅”,尤其承載了財險行業太多的期盼。

2022年首月財險業

翻身回暖,實現“開門紅”

1月,壽險的星空依舊暗淡,相比而言,財險可謂一改頹勢,實現單月開門紅。原保費收入增幅達到12.5%,無論與2021年全年1.8%的增速比較,還是與2021年1月的0.1%比較,那都是紅得發紫。

從險種來看,呈現了“車險翻身回暖,非車險增速回落”的態勢,與去年同期增速比較看,車險的增幅提升了24個百分點,完美穿越零軸;非車險在去年15.2%的高增速基礎上,回落至13.3%,但依然高於車險增速,對行業整體增速貢獻了提拉力量。

車險揚眉吐氣,穿越零軸 

車險可謂揚眉吐氣,增速達到11.7%,與去年全年-4.5%、去年1月份同期-12.8%的增速頹勢相比,不僅擺脫了負增長的尷尬,一舉回到了兩位數的正增長。

但是,從絕對數額來看,今年1月車險保費收入828億元。2019年1月是837億,2020年1月是850億元,2021年1月是741億元,似乎高增速主要得益於去年的“黃金坑”?目前的車險保費尚未回到三年前的規模水平。

大部分公司對回暖可能感受不深,極度寡頭市場中,狂歡終究還是少數人的。剔除老三家後,行業車險增速僅爲4.8%,依然是弱增長的態勢。老三家的市場份額一路高歌猛進,從2021年全年的68%提升至一月份的70%。小公司的車險經營出現兩重天的局面,有負增長30%以上的公司,有結構性退出局部市場的公司,也有線上公司或者區域性公司,實現了50%以上甚至翻倍的增長。

非車險業務增速回落,依然穩

非車險方面,主要關注月保費百億以上的大險種,健康險、責任險、企財險、農業保險。

健康險依然還是扮演了“增長領頭羊、虧損冤大頭”的角色,27%的增速,領跑全險種,延續了高速增長的態勢,單月規模已接近300億元,健康險的政策屬性,導致業務節奏集中於上半年,按照這個增速計算,年內有望衝擊1700億。

一直被寄予厚望的非車險新生力軍責任險以及農業保險,增速出現大幅腰斬,增幅都回落到12%左右,不被看好的傳統企財險卻實現了相對較高的16%的增速。其他的非車險種除了家財險和貨運險外,增速基本呈現回落態勢。

我們發現保證保險,這個讓保險行業喫盡苦頭繳足學費的險種,負增長幅度居然大幅收窄了。作爲去年行業爲數不多的盈利險種,是不是又讓公司蠢蠢欲動起來?尤其某些頭部公司,大有再轟轟烈烈再幹一回的趨勢啊。

保險行業的經營中有很多的蹺蹺板,承保和投資、賠付和費用、價格和發展、規模和效益,車險和非車險也是一對蹺蹺板。公司的人力、財力、精力都是有限的,如何做好平衡,達成階段性的目標,是保險的管理藝術所在。

去年1月份,大家預知了車險必然的頹勢,因此普遍發力非車險,單月非車險增速飆升;大家對今年車險回暖的態勢也很篤定,所以非車險大多增速回落,車險接棒發力增長。

從效益角度而言,綜合成本率97.4%,同比大幅下降2個百分點,1月份,已賺保費有限,經營結果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但低開總歸是好於高開,全年的基數較低,經營成果仍有改善預期。

全年轉型壓力沉重

車險依然是主心骨,償二代二期加重資本負擔

車險依然是行業的主心骨

雖然車險業務的佔比已跌落至50%以下,但是它依然是行業發展定盤星、壓艙石,沒有哪個公司可以簡單粗暴的放棄這個業務。

爲啥?

一方面車險是努力改善就會有回報的管理型險種。

車險管理手段多種多樣,也是各種技術得以實施的練兵場,但是從性價比的角度必然要有所側重。從健康學的角度來說,病從口入,所有的病都是喫出來的;從保險業務管理來說,入口也決定了公司效益的起點,選擇重於努力。

強化入口管控是車險經營的第一要務,是“一把手”工程。現在啥人才最金貴?車險定價唄,誰不稀罕、誰不挖?小編都想去考個精算師哩!精算定價和市場定價,職能釐定清晰、雙向良性互動,是車險綜改後的制勝法寶。在入口管控得當的基礎上,再來談運營效率、理賠管控、人傷核損等等,一切纔有基礎。否則,如果入口失控,業務結構優化不足,再牛×的理賠能有回天之力?

另一方面車險是經營客戶的最佳入口。個團分設的理念已經深入行業之骨髓,財險行業的“個”怎麼做?大多數公司都選擇了車險爲起點和突破點,“車+一切”,車險是個人客戶羣的王者。跳出車險做車險,車險已近成爲公司流量入口,服務窗口,引流手段。

總之,車險是無論如何不能放棄的陣地,而是要花力氣、花精力去經營的田地。

非車險競爭繼續升級,入局不容易,盈利更難

非車險一直是行業壓注的關鍵點,時不時地也總有公司張羅着退出車險,主攻非車險。這麼多年過來,非車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盈利能力依然尚有欠缺,畢竟非車險業務的專業屬性更強,從承保、理賠到再保都是技術活,險種之間、甚至產品之間的經營特點都截然不同,覈保和風控能力建設需要久久爲功。

政策性質的業務,大公司的地方性保險公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前者有公司實力作保障,後者有地方政府扶持,其他主體很難殺入棋局。

招標類的業務,各類資質作爲先決條件,大公司又是穩穩勝出,且大公司專業人才配備完善,經營效益可控性更大。

分散型的業務,各種小倉儲、小貨運、你敢不敢保?還是要打個問號。

交叉銷售蘊含的階段性機遇

去年以來,壽險行業面臨個人代理人渠道的清虛和改革,頭部公司的代理人也面臨3成的脫落。預期轉弱的壓力,導致大額長期的壽險需求被抑制,個代渠道的新單增速未見明顯拐點。這個時間節點,是否可以推動壽險營銷員做一些產險業務?拓展交叉銷售的廣度和深度,助力壽險度過寒冬,也提振財險的發展。

集團公司內部的產壽交叉銷售,獨立的產險和壽險公司的攜手都是路徑。

償二代二期實施增加行業資本壓力

今年是償二代二期工程實施第一年,從前一階段測算的結果看,很多公司都面臨一些資本補充的壓力。

外源性的資本補充手段困難重重,行業下行週期中,投資吸引力有限,難以吸引新入局股東;永續債的發行尚待政策落地,其他資本補充債的發行大有收緊之勢;很多公司都放出了啓動上市的消息,但保險股已經跪了一年了,講好故事、提升估值難度不小。

內生性的資本補充考驗公司管理能力,改善承保業務結構,不是一朝一夕的舉動,也不是想調就能調到位的。調整資產負債結構,關鍵時點清倉容易打亂投資節奏,在承保虧損、利潤全靠投資的大背景下,實施難度不小。內生性資本補充都是牽一髮動全身的策略,極其考驗管理智慧,唯有自我造血、良性循環纔是長久之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