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輪核酸檢測正在疫情中高風險地區反覆開展。

  進行核酸檢測,需要用拭子在咽部反覆刮擦,不少人挨“捅”了好多次。有熱心網友發現,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中提到可以通過測痰液進行核酸檢測。如果“咳痰”也能出結果,不就可以不挨“捅”了嗎?

  那麼,究竟取自哪個部位的檢測標本更有效?這招究竟能不能行得通呢?科技日報記者獨家連線採訪了核酸檢測領域專家、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天隆科技創始人彭年才。

  哪個部位的檢測標本最有效

  “無論選取什麼部位的標本,只要能從中獲得核酸,通過核酸的富集、純化、擴增,檢測出裏面究竟有沒有病毒,進而反映一個人有沒有攜帶病毒,就是合格的樣本。”彭年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對於呼吸道傳播的新冠病毒而言,咽拭子、鼻拭子、肛拭子、痰和肺泡灌洗液等都可以是有效樣本。

  以咽拭子爲例,在刮擦時除獲得咽部分泌物之外,還要刮出足夠的、包裹着病毒的上皮細胞。而痰液不僅包含支氣管黏膜上皮的黏液分泌物,還包括脫落的黏膜上皮細胞、炎性細胞等,感染者的這些脫落細胞中會裹挾病毒,在進行核酸提取後可檢出陽性。

  此外,不同的採樣部位往往有不同的代表性。有專家表示,鼻咽拭子代表上呼吸道感染,痰液代表下呼吸道感染,肛拭子代表機體核酸存在的負荷。例如此前臨牀上發現,有的確診病例只有消化道症狀,呼吸道檢測可能漏診。因此,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不同部位的樣本檢測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印證。

  痰液作爲檢測標本由來已久

  “兩年前的疫情初期,新冠病毒主要引起肺部炎症,因此對肺泡灌洗液進行核酸檢測。”彭年才說,隨着人們對新冠病毒的科學認知,例如在感染者糞便中分離出了活病毒,提示肛拭子也可以探測到病毒,檢測樣本逐漸豐富。

  科技日報記者查詢資料顯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籠統地將樣本分類爲呼吸道標本和血液標本。到第六版纔將呼吸道標本分爲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而且還特別提出,爲提高核酸檢測陽性率,建議儘可能留取痰液,實施氣管插管患者釆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標本採集後儘快送檢。

  可見,針對當時的新冠病毒而言,痰液檢測優於鼻咽拭子檢測,有助於降低核酸檢測的假陰性率。

  痰液檢測未必更好

  “核酸檢測的採樣就像‘剪豆芽’,與感染病程和病毒載量等都有關係,要選對‘豆芽萌發’的時機和地方,來上‘一剪刀’,才能檢出陽性或陰性。”彭年才說,因此,想在取樣時獲得有效樣本,這“一剪刀”應剪對地方。

  “隨着人們對奧密克戎變異株認知的深入,發現它感染上呼吸道較多。理論上講,檢測奧密克戎變異株選取上呼吸道標本將獲得病毒核酸檢測的陽性率。”彭年才說,因此,現在痰液作爲下呼吸道樣本和鼻咽拭子相比,哪個檢出率更高、感染後幾天檢出率最高,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具體指導原則在診療方案第九版中有所體現。

  此外,對於大規模的篩查而言,最優採樣方法不僅要無創、便捷、檢出率高,還要便於收集、避免接觸、避免形成氣溶膠等引發交叉感染。

  資料顯示,留取痰標本的方法有自然咳痰、氣管穿刺吸取、經支氣管鏡抽取等方法。有的方法操作複雜、痛苦。自然咳痰相較於取拭子也較複雜,需用清水漱口數次,用力咳出氣管深處痰,留於玻璃、塑料小杯或塗蠟的紙盒中,不便於進一步收集、檢測。因此,通過咽拭子的採集進行核酸檢測,更有利於整個過程的規範採樣。

  爲了確保核酸檢測安全、有效、規範,在4月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建議,公衆在覈酸檢測前兩小時內不喫東西,避免採樣過程中出現嘔吐、反胃;30分鐘內不要喝水,不喫口香糖,避免喝酒。

原標題:“痰”出結果?核酸檢測不挨“捅”行不行?

值班主任:高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