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劍鋒爲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看到這個題目,估計大家以爲我要寫的是今天的兩個平行世界——我們這裏安靜的世界和外部喧鬧的世界。我要寫的不是今天,是歷史。如同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終究會成爲歷史一樣,今天也終究會成爲歷史。但是,當歷史還沒有過去時,它就是不能隨意置喙的現實。我寫的是二戰後直至上世紀90年代初的兩個平行世界。

編輯
搜圖

一、全球化前的兩個平行世界

人們總是有一種思維惰性:好日子的時間久了,就會忘記黑暗時代;黑暗時代呆久了,又會失去希望。在過去四十多年間,中國從起初比非洲最窮國家還要窮的“一窮二白”狀態一躍成爲一個人均收入已經超越當年“老大哥”的巨型經濟體。這幾十年間,似乎除了增長就是增長,以至於十年前有聲音說:中國,請停一停,等等你的人民。當年說這番話的人如今應該好好想想,你這番話是不是好日子過久了乃至“何不食肉糜”的結果?

好日子同全球化有着密切關係。在過去150年間,發生了兩次大規模、持續數十年的全球化。前一次是187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這次全球化中,清王朝曾經也試圖通過洋務運動來跟上全球工業化的步伐,但失敗了。原因很簡單,從洋務運動的口號就知道,它既不是改革,也不是開放。洋務運動的第一句口號是“師夷制夷”,所以,最終還是要和西方世界對着幹;第二句口號是“中體西用”,所以,專制體制還是要保留。後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的全球化,鄧小平領導的偉大改革開放讓中國完全融入到這場全球化中。這一次的中國是如此的成功,以至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甚至已經有主導全球化的勢頭。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並不是神仙皇帝從天上拋下來的恩賜,而是人間的兩個平行世界相互競爭、最終合併的結果。1946年3月5日,在杜魯門的陪同下,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杜魯門的母校、密蘇里州的威斯敏斯特文理學院發表了題爲《和平砥柱》的演講,警告西方稱,從波羅的海到亞得里亞海,蘇聯已經拉下了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這即是著名的“鐵幕演說”。1952年,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正式拋出了“兩個平行世界”論:“兩個對立陣營的存在所造成的經濟後果,就是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瓦解了,因而現在就有了兩個平行的也是互相對立的世界市場。”

編輯
搜圖

實際上,鐵幕早在二戰尚未完全結束時就已經徐徐拉下。1944年,蘇聯出席了確立戰後國際貨幣體系的佈雷頓森林會議,但卻拒絕參加隨後成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949年4月,蘇聯與另外5個東歐國家正式另起爐竈,共同組建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經互會)。從那時開始,就形成了平行的東方和西方世界——這裏的“西方”不是從亞洲望過去的“西方”,而是萊茵河以西的西歐和美國,東方世界就是經互會。至1985年,經互會擴展到10個國家,除了蘇聯和東歐6國外,還包括蒙古、古巴和越南。由此可見,斯大林這邊的東方世界只不過是一個自我隔絕於世界大市場的小團體。

二、東方世界的計劃經濟

在平行的東方世界中,經互會諸國實行的都是計劃經濟體制。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後,蘇聯成爲世界上第一個實施計劃經濟的國家。這一體制讓蘇聯得以動員資源到重工業部門,快速完成了軍事工業化,取得了二戰的勝利。計劃經濟的基本特點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國家作爲生產資料的唯一主人,成爲整個國民經濟管理的中心,因而,國家可以方便地“集中力量辦大事”。在這種體制中,經濟運行不是靠市場的價格信號,而是靠指令性的計劃來調節。

編輯
搜圖

這種國家壟斷所有生產資料並集中安排生產的做法在戰時取得了成功,但在和平時期卻逐漸暴露出其本來面目。對此,在1980年首次出版的《短缺經濟學》中,科爾奈做了精確的描述:由於國家的“父愛主義”,沒有任何自主權、不會因爲盈利而受益、也不會因爲虧損而受到處罰的企業不僅不會提高效率以生產高品質產品,還存在強烈的投資飢渴症和擴張衝動,從而使得整個經濟都處於一種商品數量和質量都無法滿足需求的短缺狀態。

編輯
搜圖

用現代微觀經濟學的話語,計劃經濟體制的根本缺陷就是激勵不相容。由於沒有私人產權,企業追求的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計劃指標的最大化。因爲在缺乏價格信號的情況下,上級對下級的考覈以及工資獎金的發放只能是按照計劃指標完成的情況,這就導致產品的構成和質量完全被扭曲。“例如,當玻璃的生產計劃以噸來計算時,生產的玻璃就會過於笨重;當玻璃生產的計量單位改爲平方米時,玻璃就會變得太薄而且易碎。”所以,用更加通俗的話說,就是缺乏自主意識和自我決策權力的下級只聽上級的,上級說要往東,下級就一直往東,哪怕撞到南牆也不回頭。

經互會的計劃經濟體制還延續到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根據1962年正式生效的《社會主義國際分工的基本原則》,經互會諸國的國民發展計劃要相互協調,成員國之間要實施生產專業化,某些國家要放棄生產某些產品,某些國家要專門生產某些產品。例如,蘇聯主要負責供應石油,保加利亞更加側重農業生產,民主德國則大力發展重工業;在工業領域,各國也各有分工,蘇聯和民主德國分工生產的客車車廂佔經互會總產量的75%,羅馬尼亞分工生產的拖拉機佔經互會總產量的94%,保加利亞分工生產的電動小吊車佔50%以上。

編輯
搜圖

那麼,經互會諸國如何進行彼此的貿易結算呢?首先,外貿價格就一直是困擾經互會的難題,因爲各國自己就沒有市場形成的價格體系。於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只能採用經互會外部的價格。在1975年前,貿易價格按照前五年世界市場平均價格確定後五年平均價格;1975年後,由於國際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揚,又改成有利於蘇聯的方式,按照前五年平均價格確定後一年的價格,這讓出口能源的蘇聯大賺了一筆,而經互會其他國家叫苦不迭。

其次是結算貨幣。根據1963年的《關於轉賬盧布辦理多邊結算和建立國際經濟合作銀行的協定》,由國際經濟合作銀行發行與盧布等值的轉賬盧布,逆差國在國際經濟合作銀行獲得以轉賬盧布計價的信貸,相應的,順差國獲得一筆轉賬盧布存款。這種轉賬盧布既不能兌換黃金,也不能兌換任何國家的貨幣,只能用於經互會內部的貿易結算。即使在內部,貿易順差的國家也不能用多餘的轉賬盧布隨便購買商品,只能購買貿易逆差一方的商品。所以,轉賬盧布在本質上僅是一個記賬單位,並無貨幣的完整職能,更無法擔當經互會的儲備貨幣了。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