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大河網

編者按:遇到地震、洪水、火災等災害如何正確躲避?意外發生後正確自救施救的“黃金法則”有哪些……關於防災減災,這些知識要知道! 圍繞“5·12全國防災減災日”,由河南省科協主辦,大河網承辦的《科普中原百家談》陸續推出系列訪談,邀請消防、氣象、醫學、地震等領域的專家做客大河網直播間,爲您講解防災減災、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實用知識。讓我們一起珍愛生命,防災減災。

大河網訊(記者 申華)地震成因有哪些?河南是否處於地震帶?地震有哪些前兆?如何做好震前預防、震中應急、震後救援?……掌握這些防震應急知識,助你臨“震”不亂,科學應對。

5月27日,由河南省科協主辦,大河網承辦的第十七期《科普中原百家談》邀請到河南省震災風險防治中心副主任張揚,爲大家科普防震減災與應急自救,本期訪談是“5·12全國防災減災日”系列訪談的第四期。

第十七期《科普中原百家談》

成因|火山、塌陷、爆破……地震成因有不同

張揚介紹,地震是地球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地球上每天都發生地震,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大約500萬次,能被人們感覺出來的僅佔1%,約5萬次。地震可由地殼運動、火山活動及隕石撞擊引起,也可由人爲活動造成,主要分爲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

“除此之外,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而引起的地震,稱爲誘發地震。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礦山開採等爲人工地震。”張揚表示。

河南省震災風險防治中心副主任張揚

判斷|爲啥同樣的震級,地震烈度卻因地而異?

“評價地震災害時,既要參考震級,也要進行烈度評定。”張揚介紹,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級表示,我國一般採用里氏震級。根據不同強度地震的破壞能力,震級進—步劃分爲5個級別。小於里氏震級2.5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爲小震或微震;里氏震級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爲有感地震;大於里氏震級5.0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爲破壞性地震。

地震時地面震動強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對地表及工程建築物影響的強弱程度。我國將地震烈度分爲12度。同一個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烈度卻因地而異,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樣。“因此,用來衡量地震強度大小的尺子有兩把,一把叫地震震級;另一把叫地震烈度。”張揚介紹,地震震級就像不同瓦數的日光燈,瓦數越高能量越大,震級越高。烈度就像屋子裏受光亮的程度,對同一盞日光燈來說,距離日光燈的遠近不同,各處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樣。

危害|強震引發的次生災害可能超過地震直接破壞

大地震對自然界的破壞是多方面的,如大地震時出現地面裂縫、地面塌陷、山體滑坡、河流改道、地表變形,以及噴沙、冒水、大樹傾倒等現象。直接災害爲由地震產生的對人類生命財產和資源環境的直接危害,包括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橋樑、鐵路、公路、碼頭、機場、生命線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等工程設施遭到破壞等。

大地震特別是發生在城市和其他人口、工程設施高度密集地區的地震,可造成數以萬計的人員傷亡,大量建築工程設施被嚴重毀壞,有時甚至毀滅城鎮,成爲損失特別嚴重的巨災。

此外,強震會引發嚴重的地震次生災害,包括山體滑坡、泥石流、海嘯、水災、瘟疫、火災、爆炸、毒氣泄漏、放射性物質擴散等一系列因地震引起的災害,在有些地震中,這些次生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可能超過地震造成的直接破壞。

預警| 地震無法準確預測但地震預警很重要

地震目前仍無法準確預測發生時間,但通常地震發生之前都會有一些自然現象,特別是較大的地震發生之前的各類異常現象。分爲宏觀前兆和微觀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如動植物、地下水等的異常以及地光、地鳴等。後者不能被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需用專業儀器才能測出,如地形變、地磁場、重力場、地溫梯度、地應力的異常與氡氣異常等。對地震前兆的觀察和監測仍是地震短期預報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範圍內已經建立了比較廣泛的地震監測臺網,科學家們還通過超深鑽井等手段獲取更多的地球內部信息。但是人類地震預報的水平還僅限於通過歷史地震活動的研究,對地震活動做出粗略的中長期預報,在短期和臨震預報方面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地震前兆觀測和監測。

自2001年起,我國就開始了地震預警技術研究。2015年6月,“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獲得發改委批准。2018年6月,項目完成初步設計,進入實施階段。項目工期共5年,計劃2023年完成。項目完成後,華北、南北地震帶、東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拉薩等五個重點區將擁有秒級的地震預警能力和基於鄉鎮實測值的烈度速報能力;其他地區將實現分鐘級的遠場大震預警能力和基於縣級城市實測值的烈度速報能力。

河南子項目是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預警工程河南子項目201個臺站基建和設備工作基本完成,11個市級預警發佈中心設備及184臺預警信息服務終端安裝部署到位,省級預警中心建設完成,實現數據回傳。 2020年11月,我省頒佈了《河南省地震預警管理辦法》,即河南省人民政府199號令,地震預警信息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標準通過全省預警系統向社會統一發布。省人民政府可以指定廣播電視、互聯網、移動通信等媒體按照有關規定播發面向公衆的地震預警信息。

應急|行動果斷、聽從指揮、避險姿勢要記牢

“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疏散”;“能跑則跑,不能跑則躲”;“不能跳樓,不能盲目外逃”……這些地震逃生自救方法哪個更靠譜?

張揚介紹,大地震發生時,情況十分複雜,究竟採取哪種方法,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迅速做出抉擇。同時,他總結了以下三點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是行動果斷。從主震發生到結束一般只有十幾秒到一分鐘左右的時間,當感應到上下顛簸震動時,可迅速跑到跨度小的空間或相對安全的地方躲避。一般來講,抗震能力強的房屋可躲到具備支撐能力的物體旁,如承重牆角、構造柱與承重牆形成的安全三角區,或承重牆邊的衛生間;如房屋抗震能力較弱,跑得及時則能成功避險。

二是聽從指揮,有序行動。在公共場所,要聽從指揮,鎮靜避險,避免擁擠、踩踏傷亡。

三是記住基本的避險姿勢,要伏而待定,不可疾出,蜷曲身體,降低重心,伏地抓牢,遮擋頭部等。

自救|震時及震後自救互救方法有哪些?

“地震時如自己不幸被埋壓,要想方設法讓所處空間保持通風,確保呼吸暢通,這是自救的第一步。”張揚介紹,分析判斷好所處環境後,可嘗試搬開身邊可以搬動的碎磚瓦等雜物,擴大活動空間;如無法移開,不能勉強挪移,以防止進一步倒塌。如果不能脫險,應儘量減少活動,保存體力,設法發出求救信號等待救援。

震後互救是倖免於難的人員對被埋壓人員的救助,是在救援隊伍到達前減少人員傷亡的最有效辦法。互救的基本原則是行動要快、目標要準、方法得當。主要的互救思路是先救命、後救人;先救近,後救遠;先救易,後救難;先找人,後救人;先保體力,後施救人等。

建議|應急科普、演練、信息發佈助力有效防震減災

張揚介紹,河南省位於華北平原地震帶,是我國遭受地震災害較爲嚴重的省份之一,有歷史記載以來,曾發生4.7級以上地震43次,5級以上地震30次,6級以上地震7次,最大震級爲6.5級。

“我省地震災害風險相對較高,震源淺、烈度高、破壞大是河南省地震災害的主要特點。”張揚介紹,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河南省地震易發區佔省面積的50.2%。“城市風險高、農村設防弱”問題突出,河南是農業大省,廣大農村房屋基本不設防,加之人口衆多,具有發生小震致災的風險。

那麼,做好防震減災科普工作提升全社會地震安全保障能力對河南來講有哪些因地制宜的有效途徑?張揚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建立應急科普協同機制。建立健全各級各部門應急科普聯動機制,拓展應急科普宣傳渠道,全面推進防震減災知識“六進”活動,打造一支專業素質高的科普團隊。

二、建立常態化演練機制。制定企業、社區、學校等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經常性開展應急演練,提高領導幹部指揮協調能力、救援人員實戰技能、社會公衆避險能力。

三、建立地震應急期科普信息發佈制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