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聽專家建議,如何做對選擇

撰文|蜜姐

最近兩天,關於專家建議的話題連上三個熱搜,“專家稱買房比租房划算”“專家不建議年輕人掏空六個錢包湊首付”“專家稱今年6到10月是購房好時機”。

戲劇化的是,最終“建議專家不要建議”衝上了熱搜第一。

“建議專家不要建議”的觀點不僅得到了很多網友的支持,同時也引發了更多吐槽。

比如,有人稱專家要實名制,好方便大家知道該罵誰。

實際上,無論是買房還是炒股等其他投資,關於專家的建議,被詬病由來已久。

但真正罵得厲害的人,或許恰恰是曾經迷信過專家意見,被“傷害”得最深的一批人。

對此,蜜姐表示非常理解,既理解專家的建議,更理解網友的反應。

首先,從網友們的角度來看,對於買房這事兒,這些年專家們給出過不少意見,比如提倡租房的,比如高調喊拿出全家“六個錢包”上車的,比如提倡住公租房、廉租房的......不勝枚舉。

有的網友聽了某些專家的意見,獲益了,大概率是不太會上網表揚的,且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總是喜歡把成功歸功於自己。投資成功更願意相信是自己眼光好、能力強,而非聽了某人的建議。

不過一旦聽信某位專家意見,做出決策後,結果不滿意,則更容易偏向於對外歸因,不只是買房或投資,生活或工作中亦是如此,這是人性,也是基本的心理學常識。

當我們對這兩點基本常識有清醒的認知後,就更能客觀看待所謂的專家建議了。

蜜姐身邊有不少買房聽專家意見,結果很讓人辛酸的案例。

比如,其中一位是某央媒的前同事,2008年之前,這位前同事手裏的錢能在北京買一套小三室。但彼時有一派專家認爲,北京籌備奧運會開支巨大,等到開完奧運會,北京的樓市就會大幅下跌。

加之2008年,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彼時上述觀點一度十分盛行。北京當時的樓市頗爲冷淡,打折促銷效果也不理想,市場觀望情緒很重。

但事實是,2008年之後,北京的樓市不冷反而熱鬧了起來。

公開報道顯示,2009年北京樓市熱銷,全年純商品住宅(除去經濟適用房、限價房)期房的簽約量是12.3萬套,比2008年的6萬套大增105%!

一些人發現市場風向轉變,紛紛上車。但前同事依然選擇了觀望,兩年後,手裏同樣的錢,卻只能買一套小兩室了。

無論是買房還是投資,實際上我們除了要關注宏觀經濟外,更要正視不同區域、不同時期的差異,尤其要關注自己的需求和目標。

所謂專家,可能是大學教授、經濟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或實踐者(如交易員等),他們因自身的研究成果、社會身份地位等獲得了在更多公共場合發言的機會,掌握了更多的公共話語權,對於他們而言,傳道授業或宣傳自己的觀點,更像是一份工作。

其次,從專家的角度看,公共領域的觀點交鋒也是必然存在的,而不可能對於某人具體的買房或投資行爲負責。因此,專家建議歸建議,自己決策歸決策,畢竟你的錢只能自己負責。

吐槽專家建議,我們能得到一時的口舌之快,而反思如何結合專家建議來決策纔是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事情。

比如,蜜姐身邊有位投資人,每當專家預測經濟大危機來臨,市場情緒極度悲觀的時候,他就拿專家的意見當反向指標,認爲恰恰是如此悲觀之下,投資的風險降低了,起碼價格是不貴了,大家都不搶了,而他格外需要留意投資的機會了。

再說回買房這件事兒。

十年前,蜜姐研究生畢業後工作一年後就買房了,儘管心裏也不想“壓榨”父母的錢包,但我們一家人商量討論後認爲,城市化進程如火如荼,市場上買房熱情不減,與其讓父母的錢閒置貶值,作爲剛需,不如咬牙先上車,也幾乎是掏空了家裏所有的錢包。

當時,重慶的公租房已推出,身邊也有朋友選擇了租住公租房而不是買房。但基本也僅僅是延緩了買房時間,等到談婚論嫁的時候大部分人考慮孩子讀書等問題,還是得買房。

而買房的壓力讓蜜姐和家人更加重視掙錢、投資理財方面的問題,儘管前面兩年的壓力頗大,但到第五年房貸就還清了。

如果按照常規的經濟學知識或專家建議,是不要提前還房貸的。但從我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當時想辭職創業,爲了不給家人造成負擔,提前還完房貸,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地開始新徵程。

現在的房價當然比以前的房價漲了不少,但買房的基本邏輯依然變化不大,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自己到底是否需要?需要程度有多強烈?

如果堅定選擇租房,能否接受長期租房,考慮通貨膨脹,如果租房,自己該如何將手裏的錢進行投資以便保值增值,而不是因爲租房就大手大腳花錢,不考慮明天的問題。

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將專家意見和市場情緒作爲參考指標,比如確定買入、賣出的時間。

如果買房或投資決策作出後,你發現與預期的不一樣,甚至虧了,罵專家,找個人來背鍋自己的決策錯誤當然很容易,情緒感受上也很爽,但對於你的投資能力提升毫無益處。

不如梳理自己思考和做出決策的思路,找出問題所在。也許你反覆思考後,並未發現問題,只是當下的市場行情與你預期的不符合,比如不漲反跌,那麼不妨耐心等待時間檢驗。

總之,吐槽他人是容易的,反思和提升自己是難的,但我們堅持走難的路,長期來看反而是會越來越輕鬆的。反之,長期傾向於從吐槽中尋找安慰,能獲得大概就是一時的口舌之快而已。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