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萬天南

來源/財經故事薈(ID:cjgshui)

又到618大促時節,一邊狂囤貨,一邊斷舍離,已經成爲了主流消費者的常態。

趕在大促前夕,抖音出臺新規,6月1日將對本地生活商家抽傭,平均費率爲3%,結婚品類最高爲8%。交易佣金之外,假如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可能還要支付基準費率爲0.6%的手續費,即支付通道費。

二手交易領域,轉轉最近也發佈公告表示,根據支付公司的要求,從5月30日開始,平臺將對“自由市場”C2C交易中的交易成功訂單,代扣“千分之六”的支付通道費給微信或支付寶。

一時間,支付通道費這個長期存在於電商領域、一度是由各家平臺提供補貼的收費事項,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甚至不斷催熱業界對於近期各大平臺是否該收費的話題熱度。

其實,這筆支付通道費並非流入轉轉自己的“口袋”——而是在交易過程中代扣後由轉轉交給微信、支付寶等支付平臺;轉轉的公告也提及:支付合作方的微信/支付寶的支付手續費標準爲0.6%,即如果是100元的交易額,產生6毛錢的支付通道費。

以往,在轉轉自由市場交易的C2C用戶,之所以沒有感知到“收費”,是因爲上述需由賣家支付的手續費,由轉轉平臺完全補貼代繳。

而且,和抖音不同,轉轉目前也並未對C2C交易訂單抽取佣金,換句話說,對於平臺的C2C交易,轉轉平臺依然對賣家採取的是免收服務費的政策。

不難看出,二手電商平臺在收費方面,還是頗爲“謹慎”的。

當國內二手電商平臺還在免費、補貼,“爲愛發電”,國外的二手電商平臺早已跑通了商業模式,抽取佣金是其主要玩法。

爲何國外國內二手電商玩法完全不一?國內二手電商的變現,爲何“姍姍來遲”?二手行業長期的良性運轉,靠“免費”模式能夠支撐嗎?

二手電商C2C:國外氪金,國內免費

在日本、歐美,二手電商都是筆“盆滿鉢滿”的好生意——收取交易佣金,是它們的共性商業模式。

在日本,俗稱“煤爐”的二手交易平臺Mercari,作爲亞洲相對較爲成熟的二手產品交易平臺,其主營業務就是C2C模式,類似於閒魚和轉轉平臺“自由市場”的個人用戶交易。

和轉轉C2C交易目前免佣金不同,Mercari收取賣家傭金——比例爲10%。

依靠這種簡單有效的商業模式,在日本市場,Mercari輕鬆實現盈利。日本用戶對於佣金的接受度也很高,在上市第二年,Mercari的營收同比增長了六成左右。

相比日本,美國二手電商平臺,收取的佣金比例更高。

作爲美國本土最大的二手交易平臺,2011年上線的PoshMark,社交氣息濃郁,這一點倒是和閒魚頗爲類似。

PoshMark的商業模式,也非常簡單直接,就是收取交易佣金。其中,15美元以下的交易商品,用戶將支付2.95美元的固定佣金,而15美元以上的商品,將抽取20%的佣金。

無獨有偶,在美國市場不止PoshMark,其他多數二手交易平臺,都會收取交易佣金。

比如,美版“閒魚”Tradesy的佣金規則是,對50美元以下商品,統一收取7.50美元佣金,對50美元以上商品收取19.8%的佣金。

而eBay的基準佣金比例爲10%,其中書籍、DVD、電影和音樂的佣金比例高達12%;假如用戶使用了eBay旗下的支付工具PayPal支付,每筆交易還將額外收取2.9%的支付手續。

相比國外二手電商平臺的“豪橫”,國內二手電商對於C2C交易,還是免收佣金爲主流。

比如前述千分之六的費用,是支付通道費,且並非轉轉平臺收取——在轉轉的C2C二手交易中,買家支付後,錢款將暫時在平臺擔保,確認收貨以後,平臺纔會將錢款打到賣家的微信/支付寶賬戶。

而在上述過程中,微信/支付寶會對收款人收取千分之六的服務費,這就是所謂的支付通道費。

也就是說,上述“手續費”,只在轉轉走個過場。

所以,與其說轉轉收取支付費用,不如說是轉轉在調整支付手續費的補貼而已。

歸根結底,平臺要投入高額的運營費用、人力成本、研發費用等,從長期來看,持續補貼既不現實,也難持續,更不公平。

交易佣金免費之外,轉轉在考量哪些品類應該取消支付手續費補貼時,似乎也顯得比較“謹慎”。

首先,在支付費用額度上,假如用戶的最高支付通道費超過30元,超額部分,依然由轉轉補貼代付。

其二,針對圖書、盲盒、手辦、漢服、遊戲等處於扶持優惠期的品類,支付手續費依舊由轉轉全額補貼。

不妨再對比下一手電商。整體而言,二手商品“一品一SKU”、高度非標,整體的交易複雜度,要遠甚於標準化程度較高的電商平臺新品。

正因如此,國外二手電商平臺的抽傭比例,普遍超過了新品電商平臺。比如亞馬遜平臺商品的佣金比例維持在8-15%期間,明顯低於Tradesy、PoshMark等平臺。

而在國內,二手和新品電商平臺的佣金差異,呈現倒掛之勢。

目前,國內頭部新品電商平臺的抽傭率,位於2-5%區間,而類似抖音等內容平臺,某些品類交易的佣金比例,甚至最高達到了8%。

反觀國內二手電商平臺,對C2C交易卻免費佣金。

不止轉轉,閒魚前任總經理諶偉業也曾表示,“閒魚不會考慮向個人用戶收取交易佣金”。

國外二手平臺“氪金”,國內二手平臺“喫土”爲愛發電,就是當下的現實。

效率和服務纔是二手電商的“命門”

爲何國外二手電商平臺收取了高額佣金,用戶卻還“不拋棄不放棄”,心平氣和接受呢?

原因在於,對於買賣雙方來說,二手電商最大的命門在於“效率和安全”——是不是支付所謂的“手續費”、以及交易佣金,則是次要利益因素。

以轉轉上交易的第一大品類3C電子產品而言,對於賣家來說,高效成交非常重要,因爲電子成品貶值很快。

根據研究機構SellCell5月發佈的統計,蘋果手機貶值率較低,但即便如此,狀態良好的蘋果二手機,倆月內平均貶值了15.5%;而安卓手機的貶值率則翻倍,比如三星Galaxy S22款手機,推出2個月後,狀態良好的二手機貶值率也高達57.5%。

換句話說,低效成交對於賣家帶來的潛在隱形損失,要遠遠高於其支付的交易佣金、支付手續費等。所以,只要可以高效成交,理性的賣家,願意支付交易佣金和支付手續費。

如何提升交易效率呢?

其一,鏈接更多用戶。

由於國內二手電商平臺並非上市公司,因此並未公佈最新的用戶數據,不過從第三方報告來看,閒魚和轉轉位於Top2位置。

阿里財報透露的消息,閒魚截至2021年6月的月活用戶超過了1億。

而據極光大數據發佈的《2021年Q4移動互聯網行業數據研究報告》,目前市場主要二手電商中一半App是二手3C交易平臺;而在二手3C交易爲主的電商平臺中,轉轉的滲透率等指標處於領先位置。

用戶規模越大,則供需雙方匹配的效率就越高,對於二手商品賣家來說,轉手較慢,或者無人問津的貶值風險就越低。

其二,平臺介入,增加二手交易的透明度和安全性,降低交易風險。

極光大數據曾做過一項調研,尚未進行過二手手機交易的人羣中,88%的用戶認爲“無法確認手機質量”,64.4%的用戶擔心沒有售後保障,57%的用戶害怕遭遇欺詐,43%的用戶嫌棄二手手機價格不透明。

而上述阻礙二手手機市場規模壯大的堵點和痛點,通過交易平臺,都可以顯著疏通和療愈。

其一,比如轉轉在業內率先推出了基於C2B2C模式的驗機服,針對手機質量,轉轉在C2B2C模式基礎上推出了質檢服務、7天無理由退貨和質保等增值服務;

其二,轉轉平臺還提供了售後服務,買賣雙方產生衝突後,可以申請平臺介入,進行責任判別,避免長期拉鋸;

其三,針對C2C交易的買賣雙方,國內主流平臺一般都提供擔保交易,在確認收貨前,不論是對買方還是賣方,都可以保證錢款安全;

其四,平臺模式下,聚攏了大批賣家和買家,建立了公平公正的價格發現機制,提升價格透明度。

上述服務機制,需要平臺長期的研發、人力投入。

正是基於平臺的多年努力,如今,信賴二手手機平臺的用戶逐漸佔據大頭,到了2020年,就有60%的用戶打算交易二手手機。

不過,我們判斷,隨着二手電商的“消費升級”浪潮,未來更多C2C交易,尤其是價值較高的手機、電腦數碼、奢侈品等品類,可能轉向平臺深度介入的C2B2C模式,或者“C2B+B2C”模式,因爲後者全流程的把控力更強,交易風險更小,綜合服務體驗更好。

對於買家來說,綜合服務體驗更好,更有安全感,舉例來說,其中B2C模式的轉轉官方驗商城,售賣的二手手機,提供長達一年的質保,售後服務持平新機。 

而對於賣家,C2B模式之下,有了平臺背書,成交效率更高,交易價格更可觀。

比如,基於“大數據+AI”定價系統,轉轉推出的保賣服務,可以針對每部手機給出更合理的“保賣價”。舊手機賣價高於行業平均水平15%至20%,操作簡單、回款更快,已經成爲用戶轉賣手機的首選平臺。

綜上,可以得出,對於二手市場的買賣雙方來說,相比是否收取支付通道費用、是否收取佣金,更爲重要的是,能否提供高效、安全、透明的服務體驗。

中國二手交易尚在“養成期”

在國外二手電商豪橫氪金時,爲何國內二手電商卻甘願爲愛發電,免費服務呢?

其實,此舉不難理解,無論是繼續免除佣金,還是在某些品類繼續補貼支付手續費,都是爲了降低門檻,吸引更多用戶入場,以此作大二手生態。

以手機爲例,統計顯示,僅僅2021年,中國手機社會保有量就高達18.56億。而且,廢舊手機的數量逐年增長,預計整個“十四五”期間,中國閒置手機累計量有望達到60億,在全球排名第一。這意味着,二手手機市場潛力非常可觀。

此外,隨着消費升級浪潮呼嘯而至,智能手機、3C數碼等產品走向高端化,閒置在家浪費更大,也會帶動更多用戶入場交易——轉轉集團發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二手市場年度十大熱銷5G手機中,高端機型有9部。

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舊手機如同相看兩厭的前任——曾經情深意重,如今相看兩厭,實無用處,縮在犄角旮旯裏喫灰,是大部分舊手機的宿命。

手機閒置在家,既浪費又不環保,也不符合中國政府力推的“碳中和”大政。

正因如此,中國政府在其去年發佈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就明確提出,要規範發展二手商品市場,建立完善車輛、家電、手機等二手商品鑑定、評估、分級等標準,鼓勵“互聯網+二手”模式發展等。

用戶接受、平臺發力、政府認可之下,二手交易市場規模高增長,網經社統計顯示,2021年,二手電商用戶規模高達2.23億人,交易規模則超4000億元。

而據華經產業研究院的估算,預計至2025年,二手電子產品的交易規模,有望接近萬億規模。

儘管增速可觀,但滲透率依然不高,工信部數據顯示,國內二手手機回收率約爲7%,可以類比的歐美市場,其二手手機回收率高達46-66%。

因此,綜合判斷,國內二手市場還處於快速增長,尚未成熟,遠未觸及天花板的“養成期”,正因如此,爲了培育市場教育用戶,閒魚、轉轉等平臺的C2C交易還在免費。

不過,閒魚和轉轉在商業模式上也有不同,閒魚和支付寶同爲阿里旗下,又都承擔着爲淘寶引流的重任,因此免費的主要目標是爲導流;轉轉等其他平臺更側重實現二手商品的流通來實現交易閉環。

但是,不管是何種商業模式,長期免費,甚至掏錢補貼,可持續嗎?

答案是否定的,隨着平臺用戶規模越來越大,交易金額越來越高,不說其他投入,僅僅支付通道費用的補貼,於平臺就是不可承受之重——因爲支付通道費的收取基數是支付規模,平臺二手物品的交易規模越大,則平臺整體補貼成本也會水漲船高。

因此,爲了平臺長期的良性運轉,也爲了用戶二手交易服務體驗的持續提升,平臺逐步減少補貼,以及探索收費模式,既必要,也公平。

另外一重考量則是,未來二手電商的用戶規模極爲龐大,爲了用戶的長期利益考量,整個行業需要多元化發展,多平臺良性共存,才能給予用戶帶來更多增值性、差異化服務,適配多元訴求。

尤其是,行業內一些創業公司,如同鯰魚一般的存在,其先發性創新,也能倒逼全行業跟進,比如,轉轉首創的官方質檢服務,如今已經漸成全行業頭部公司的標配。

同時,更多創業公司在場,也能避免一家獨大的壟斷風險。壟斷之下,正常市場競爭不復存在,用戶話語權將被極致壓縮。

比如在美國,僅僅位居頭部的二手電商平臺,就有近十家。它們模式不一,優勢各異,維持着微妙的平衡;同時,多個玩家之間,也存在着競合關係,避免一家獨大壟斷化。

中國政府也早已洞察其中利害,加強反壟斷監管力度,反對不正當競爭,防止無序擴張等新政,都是爲了市場的良性發展,以及用戶的長期利益。

綜上,長期來看,二手電商平臺與用戶,並非零和的博弈關係,而是一榮俱榮,共生共贏的利益共同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