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人民銀行穩健實施以我爲主的貨幣政策,綜合研判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發揮好貨幣政策總量調節和結構調節的雙重功能,前瞻性地加強跨週期調節,有效應對世紀疫情等內外部衝擊。

◎記者 張瓊斯

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6月23日出席“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領域改革與發展情況。

針對近期市場對於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使用的擔憂,陳雨露表示,人民銀行在總量框架下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會根據經濟發展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重點需要“有進有退”,也就是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數量和投放規模控制在一個合意水平,與總量型的政策工具形成良好配合。

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不透支未來的宏觀政策取向

宏觀槓桿率變化是衡量宏觀調控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

陳雨露表示,近年來,人民銀行健全金融宏觀調控體系,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在宏觀槓桿率總體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有力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也有效地保障了我國國民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其中,從縱向看,中國以溫和可控的宏觀槓桿率增幅支持實現了“較高增長、較低通脹、較多就業”的優化組合。

從橫向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以相對較少的新增債務支持了經濟的較快恢復,宏觀槓桿率增幅明顯低於其他主要經濟體。”陳雨露表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各國普遍採取了超寬鬆的刺激政策來應對衰退,引起了宏觀槓桿率的大幅上升。2021年末,國際清算銀行統計的全部報告國家的槓桿率平均水平是264.4%,比2019年末高18.3個百分點。而中國的這一數據是16.5個百分點。

“這體現出我們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不透支未來的宏觀政策取向。”陳雨露表示,在穩槓桿的同時,中國經濟表現持續保持領先,通脹總體可控。2020年到2021年,中國經濟兩年平均增速5.1%,比美國、日本和歐元區分別高4.1個、6.6個和5.7個百分點,通脹水平也明顯低於主要發達經濟體。

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數量和投放規模控制在合意水平

近期,市場有聲音認爲,結構性工具過多使用,會弱化總量工具,並且數量型工具的使用也會影響貨幣政策調控逐步向價格型的轉變。

陳雨露回應稱,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兼具總量調節和結構性調節雙重功能,也就是通過結構性功能,能夠實現精準滴灌的政策效果,同時又能對總量調控作出貢獻。

具體而言,一方面,人民銀行在設計結構性政策工具時堅持順勢而爲,也就是按照目標一致性的原則,來建立激勵相容的機制,把人民銀行的資金和金融機構對特定領域和行業信貸投放掛鉤,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可以更加有效地促進信貸結構優化。

另一方面,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具有基礎貨幣投放功能,有助於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貸平穩增長。

陳雨露表示,人民銀行在總量框架下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會根據經濟發展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重點需要“有進有退”,也就是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數量和投放規模控制在一個合意水平,與總量型的政策工具形成良好配合。

“市場也應該注意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利率水平同市場利率水平之間通常相差不大,所以不會對市場化的利率體系造成太大的影響。”陳雨露說。

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比十年前增加2.4倍

陳雨露在會上表示,這十年,人民銀行穩健實施以我爲主的貨幣政策,綜合研判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發揮好貨幣政策總量調節和結構調節的雙重功能,前瞻性地加強跨週期調節,有效應對世紀疫情等內外部衝擊。在這個過程中,有力地促進穩增長、穩物價、穩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

“我們堅持管住貨幣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守護好老百姓的錢袋子。”陳雨露表示,2012年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M2)年均增速10.8%,與名義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穩健發展。

陳雨露還表示,這十年,人民銀行堅持創新驅動,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較十年前增加了近七倍;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基本建立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幣成功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成爲第三大籃子貨幣,權重從10.92%提升至12.2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