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封莉 北京報道

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人民法院服務和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情況報告(2019-2022)》(以下簡稱《報告》),全面總結人民法院發揮司法職能服務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情況。《報告》顯示,三年來,大灣區內地人民法院審結一審金融類案件70.46萬件,嚴懲非法集資、逃匯套匯、內幕交易等嚴重金融犯罪。

《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報告》從五個方面介紹了人民法院服務和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要情況。

報告指出,人民法院健全制度完善機制,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最高法先後發佈多項司法文件,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以“清單+臺賬”方式推動46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深化司法交流合作,暢通司法法律規則銜接,建立健全區際司法協助體系。完善民商事判決認可和執行機制,仲裁領域協助機制及送達取證協助機制,打造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新示範,將制度之異轉化爲制度之利。

報告指出,人民法院發揮司法職能,優化大灣區法治化營商環境。三年來(2019年-2021年,下同),大灣區內地人民法院共審結各類涉港澳案件5.36萬件,依法維護當事人各項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持續推進以審判爲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重點加大對非公有制財產保護力度,審結非法集資、合同詐騙等侵害企業產權經濟犯罪一審案件2056件,有效維護民營企業財產安全。

三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先後發佈《關於審理知識產權民事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解釋》《關於審理申請註冊的藥品相關的專利權糾紛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等,落實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健全醫藥專利訴訟制度,提升高水平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服務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數字顯示,三年來,大灣區內地人民法院共審結一審知識產權案件44.89萬件,適用懲罰性賠償案件293件,持續加大懲罰性賠償力度。強化涉標準必要專利、網絡遊戲領域審判指引,在OPPO訴夏普案中首次確立對標準必要專利全球許可費率的管轄權,維護我國企業合法權益。

建立快速維權機制,將知識產權速裁案件審理週期縮短至45天,對內引領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發展,對外塑造保護知識產權法治形象,聯動港澳打造知識產權跨境爭端解決優選地。

報告顯示,人民法院強化金融司法保護,支持大灣區金融產業發展。三年來,大灣區內地人民法院審結一審金融類案件70.46萬件,嚴懲非法集資、逃匯套匯、內幕交易等嚴重金融犯罪。廣州、佛山等地法院成功審理康美藥業系列案,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結內地首例適用“支持訴訟+示範案件”機制證券侵權糾紛案,妥善快速化解羣體性糾紛,降低投資者維權成本,提升資本市場治理效能。

發揮破產製度保護挽救功能。三年來,大灣區內地人民法院共審結一審破產案件1.31萬件,依法出清“殭屍企業”4233家,推動61家企業經破產重整恢復生機。建立廣東全省統一、跨地域執業破產管理人制度,積極推進跨境破產試點。推動出臺《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並在深圳中院成立深圳破產事務管理署,先後辦結內地首宗個人破產清算、重整、和解案件,讓“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獲得“重生”機會,實現市場主體優勝劣汰、有序退出的法治化路徑。

完善跨域司法服務,滿足“港澳所需”“灣區所向”。加強一站式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大灣區內地人民法院100%提供跨域立案服務,當事人可通過選擇就近的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向有管轄權法院提交起訴材料,“讓羣衆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推廣涉港訴訟文書“E鍵送達”,有效提升跨境送達效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