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祕籍君

記得表妹生娃時我去看她,正說話呢寶寶哇哇大哭,一家人沒有一個去抱,說是讓孩子哭一會兒,鍛鍊一下肺活量,順便“養養性”,免得一哭就抱,以後就被寵壞了。

私以爲這是“延遲滿足”的開端。

如果你足夠細心,會發現“延遲滿足”的教育方法無處不在。孩子想喫什麼想要什麼,家長不會立刻去買,而是需要孩子達成什麼條件之後才能得到。

比如孩子想要某個玩具,家長不是立刻答應,而是先設條件“那爸媽要看你這幾天的表現,乖了纔買”;孩子想要喫什麼零食,家長會說,那你先記在心願本上,得到了五顆星星就可以買。

父母以爲,不立刻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設置一定的緩衝時間,可以增強孩子的抗挫力和忍耐力,讓孩子更堅韌。

其實這是對“延遲滿足的誤解和濫用,會誤了孩子還坑了家長。

◆“延遲滿足”的由來

相信家長們使用“延遲滿足”法教育孩子,是源自那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20世紀60年代,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米歇爾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


研究人員讓幼兒園的孩子們待在桌上放有糖果的房間裏,並告訴他們大人要離開一下,如果這些糖果他們能忍住不喫,等研究人員回來後,會獎勵給他們更多的糖果。


結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抵抗住了眼前的誘惑,得到了更多的零食獎勵。而這些孩子,以後被跟蹤證明那些能夠延遲等待的孩子在學習上表現更好,對體重和不良嗜好的控制能力更強。

於是家長們認爲,孩子如果能夠被延遲滿足,就能讓自控力更強,以後就會表現得更有出息。

層出不窮的“延遲滿足實驗”就在各個家庭中展開了。當然,大部分是被誤用的。

◆“延遲滿足”的誤用

1.錯誤做法:

在合理範圍內,當孩子想要什麼時,父母不立刻滿足,而是設置種種障礙,需要孩子“通關”才能獲得,這就是對“延遲滿足”的誤用。

它至少會造成以下影響:

2.危害:

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對小嬰兒來說,父母的及時回應能構建寶寶對整個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孩子一哭就有人抱,一鬧就有人哄,他會覺得自己不是孤立無援的,這個世界是可以被信任的,這是最初安全感的建立。

但如果父母秉承“延遲滿足”的心理,要孩子哭上好一陣子才抱,鬧上好一會兒纔回應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會自我懷疑,從而變得脆弱,失去安全感。

破壞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父母嘴上總是說愛孩子,但該如何表現呢?如果連孩子的合理要求都不能及時滿足,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受重視,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從而對父母產生懷疑。

消磨孩子的耐心和等待能力。

父母對孩子的合理要求滿足得越及時,孩子就越有幸福感,也就越容易滿足。但如果孩子有要求,急切希望得到滿足,父母卻一再設置障礙,自然會消磨孩子的耐心,會讓孩子變得更不容易滿足。

◆如何正確地使用“延遲滿足”理論?

也許有家長會說,這麼一說,“延遲滿足”就一點不能用了?其實也不是。

從實驗過程可以看出,正確的“延遲滿足”不是提前設置條件,達成條件才滿足,而是附帶鼓勵的延遲滿足。

比如孩子頻繁去小賣部買小玩具,父母告訴他,如果把錢攢起來,就可以買你喜歡的大型玩具。讓孩子明白等待之後,會有更大獎勵,這纔是延遲滿足的真諦。

“延遲滿足”,孩子越小越不適合。面對孩子的合理要求,家長及時滿足,能提高孩子的幸福感。能及時得到滿足的孩子,情緒更穩定,會更樂意跟家長合作,親子關係更好。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