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公益之間,需要的不僅僅是“+”,而是“x”。

6月26日,第二屆騰訊Light·公益創新挑戰賽結束,“未成年人安全保護/教育”賽道的悅智AI實驗室隊、大樹隊,“素養教育”賽道的YUEQ隊、北辰之星隊,“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賽道的阿爾泰山自然保護隊、白菜隊,獲得優勝獎,其中最受矚目的公益創新大獎,由悅智AI實驗室隊、阿爾泰山自然保護隊摘得。

和第一屆Light·公益創新挑戰賽相比,今年的參賽隊伍數量從663增長至1438,翻了一倍還多,更重要的是,參賽項目的深度、廣度和完整度,都有了大幅提升。“很多案例都讓我意想不到,讓我感覺到公益無處不在,而技術被巧妙地應用在其中,這也要求我們的技術接入門檻和技術理解成本要低些,更低些。”連續兩年作爲評委參與挑戰賽的騰訊雲副總裁、騰訊優圖實驗室總經理吳運聲對此頗有感觸。

作爲騰訊推動雲上AI“技術價值外溢”的科技公益賽事,騰訊Light·公益創新挑戰賽向行業開發者和公益愛好者免費開放騰訊雲上積累多年的AI技術能力,今年更是進一步開放了騰訊雲微搭低代碼平臺,使很多幾乎沒有技術能力的參賽隊伍,可以更方便地使用騰訊AI能力實現自己的公益創意。

比大熊貓還珍稀的蒙新河狸,靠AI“開枝散葉”

在廣袤新疆的最北部,一條內陸河靜靜地從阿爾泰山脈自東向西流淌,在阿勒泰地區蜿蜒750公里後,匯入烏倫古湖。它,便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蒙新河狸的母親河——烏倫古河。

被稱爲“生態指向性物種”的蒙新河狸,是動物界的“建築師”,它會在河流中築壩修一個小池塘,當生物的糞便和微生物集中在水中後,小池塘裏的有機物成分升高,水草開始豐茂,魚來了,鳥兒自然也來了,虎鼬、艾鼬等小動物隨之而至,天上的猛禽也開始時不時光臨。於是,這裏便形成一個熱鬧的小生境,搭建成一條完整的生物鏈。

6月26日,當阿勒泰地區自然保護協會阿爾泰山自然保護隊帶着“蒙新河狸科技賦能項目”登上Light·公益創新挑戰賽的演講臺時,萌萌的河狸“俘虜”了幾乎所有的評委與觀衆。

然而,鮮有人知的是,蒙新河狸是比大熊貓數量還要稀少的瀕危種羣。根據今年5月國家林草局發佈的數據,大熊貓野生種羣有1864只,朱䴉野外種羣數量超過6000只。蒙新河狸呢?600只,而這已經是科技帶來的奇蹟。

數十年來,蒙新河狸的食物和築壩的材料——新鮮灌木柳,隨着環境變化,正在烏倫古河750公里的河道邊逐漸消失。儘管自1989年3月1日《野生動物保護法》正式實施後,阿勒泰地區自然保護協會創始人初雯雯的父親初紅軍,便一直在阿勒泰從事基層野生動物保護研究工作,但苦於人力有限,30年來,只能將蒙新河狸的種羣數量維持在500只左右。根據生物學研究,一個物種低於400只,便會不可避免地走向近親結婚、種族消退乃至滅亡。

2017年“女承父業”的初雯雯自北京林業大學畢業後回到阿勒泰,決定從生態修復入手,大面積恢復烏倫古河流域的灌木柳植被羣,爲河狸搭建食物充沛的“食堂”和躲避天敵的“壁壘”。

但在750公里長的烏倫古河流域,幾十萬株灌木柳苗種下去,也只是地圖上的幾個小點。樹苗究竟種在哪裏?當地野生動物出沒情況如何?生物多樣性如何?一切都需要科學依據。

500多臺紅外相機成了初雯雯團隊的“眼睛”,它們架設在750公里的烏倫古河兩岸,實時獲取各種生態環境數據,比如每一窩河狸是否都健康成長、河狸小水塘附近的物種是否在逐漸增長、這一段河道的水位漲跌幅度等。

只是,500臺相機的數據,意味着數百T的容量,協會的12個成員加上招募的兩百多名志願者只能靠“肉眼識別”,這是一項耗時耗力、經常通宵達旦的大工程,直至AI的加入。通過將騰訊雲圖像識別等AI技術應用到野生動物研究中,將原本人工需要2、3個月甚至半年時間的審覈工作縮短至2天,實現對蒙新河狸的位置定位、數量計數。

通過對這些圖像數據的分析,“AI對整個棲息地的生物保護和環境變化,都可以做到觀測、總結,甚至一定的預測,現在我們知道要在何處選址種植、工作成果如何、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調整。”協會負責人方通簡告訴記者。

在AI加持下,蒙新河狸由2018年的162個家族500只增加到現在的197個家族600只左右(截至5月),而協會更希望,包含土地、氣象、水文、溫度、土壤、野生動物活動、生物鏈等因素在內的“物種生境因子”,能在AI的看護下保持良性的發展曲線,“獲益的不僅僅是河狸,我們當地的虎鼬、大白鷺的數量都增長了,候鳥迴歸的種羣數量也變多了。”

公益和科技的乘法效應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進入公益領域,科技對於公益的賦能,也從簡單的疊加,開始滲透至人們的生活方式中,進一步成爲公共服務領域的新基建,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很多異想天開或者奇思妙想,可以通過技術成爲現實。

從兩屆騰訊Light·公益創新挑戰賽入選的決賽項目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種變化。第一屆賽道分爲“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適老化’無障礙設計”、“野生動植物保護”,而第二屆則擴充至“未成年人安全保護/教育”“素養教育”“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教育”成爲與“保護”並列的關鍵詞,這似乎暗示一種新的公益文化:對於被保護者,不僅要“亡羊補牢”,更多是教育社會,防範於未然。

比如推出“嘀嗒計劃”的嘀嘀嗒嗒團隊,關注的是兒童性教育。它通過拍照,運用騰訊雲AI圖像識別的能力,從照片中提取關鍵詞,用這種來自日常生活中與家庭生活息息相關的照片生成關鍵詞,然後再依據這些關鍵詞進行故事文本生成,以此來生成性教育故事,讓家庭中可以自然開啓性教育的談論,打造一個家庭特有的故事集。

“嘀嗒計劃”針對的是5-8歲的兒童家長,團隊成員何璇坦承,之所以希望在兒童成長期便介入性教育,是因爲她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雖然一些性騷擾行爲發生在中學生或者成年人中,但如果能在孩子幼年時便有正確的教育,是否可以減少這些騷擾者的行爲動機,或者讓被騷擾者可以清晰、勇敢地辨別和呼救。

AI的介入,讓這個創意從何璇腦海中變成一個可落地的小程序。比如,孩子和家長在遊樂場拍一張照片後,騰訊雲AI能夠幫助我們做到的就是去識別這張圖片上已有的元素,基於這些元素會生成可供家長選擇的故事元素,然後再基於這些元素生成故事,而騰訊雲AI的人工智能問答小助手,也能夠快速幫助家長回答孩子無心提出的一些與性有關的問題。

藉助AI,性教育不僅走進了日常生活,而且以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方式,在家庭教育中自然而然地發生。

這種科技公益產生的“魔法效應”,將可能徹底改變人們對於公益的普遍認知。“我們在大賽中更希望看到的是創意,是參賽者對身邊生活的敏銳,而我們要做的,是讓他們即便沒有技術背景,也一樣能實現這些想法。我相信,這一點對未來很重要。”吳運聲表示。

越來越低的AI門檻

降低AI技術門檻,推動AI“技術價值外溢”,是騰訊“科技向善”使命在公益領域裏的踐行。

或許可以這麼說,從去年4月19日騰訊宣佈將首期投入500 億元用於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將對包括基礎科學、教育創新、鄉村振興、碳中和、FEW(食物、能源與水)、公衆應急、養老科技和公益數字化等領域展開探索後,這一年來,技術與創意的結合越來越易操作和窗口化,也讓AI價值的呈現越來越容易。

《IT時報》記者注意到,第一屆創意賽時,所有參賽作品通過騰訊雲AI平臺,採用人臉特效、文字識別、人臉識別、人臉核身及語音技術等AI技術打造公益小程序,參賽者無需自行開發模型,只要有好的創意、UI、基礎開發知識,便能通過直接調用這些AI雲技術完成小程序設計。第二屆Light公益創新挑戰賽則進一步在原有基礎上,開放了騰訊雲微搭低代碼平臺,這讓參賽者可以將精力專注於整個產品創意、項目邏輯等方面。

在一篇介紹“騰訊雲微搭低代碼”的技術文件中,這個平臺被稱爲是一種高效、高性能的企業級低代碼平臺,可以幫助開發者快速搭建支持多種業務場景的小程序、H5、PC WEB應用,通過簡單的拖拉拽操作,而不用編寫複雜的代碼,實現少寫代碼或者不寫代碼,就能快速高效完成業務目標。

也就是說,即便完全不懂技術,參賽者只要對項目邏輯有清晰認識,便可以自行從平臺中挑選適合自己的功能打包下載使用。

據吳運聲介紹,獲得公益創新大獎的悅智AI實驗室“高危兒拯救計劃”,一方面運用騰訊雲AI圖像識別技術,讓黃疸識別模型準確率達到97%,同時使用騰訊雲微搭,將常規的表單頁面開發效率提升300%,高效助力黃疸患者的預防診療工作,爲患者家庭與醫療資源減負。

顯然,隨着技術革新不斷解放創造力,人工智能的工具箱越來越豐富,當AI成爲整個社會的基礎能力時,公益將不再是一件需要刻意纔可以做的事,它將幫助人們將善意照進現實,讓公益處處可見,處處可行。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