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廣網

央廣網長春7月6日消息(記者郭東隅)“全國總冠軍車隊的院校是,吉林大學!”6月19日,北京。2021中國大學生方程式系列賽事頒獎典禮上的喝彩猶在耳畔。

“影響成績的指標有很多,包括賽車性能,車手的技術,現場的決策等等,運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7月6日,長春。吉林大學南嶺校區工程訓練中心607-3教室裏,帶隊教師王達已經和學生們投入到下一賽季的衝擊。

登頂之路漫漫,中國大學生方程式系列賽事“油、電雙冠”這一程,吉林大學學生賽車隊走了15年。車隊自2007年組建,2010年征戰中國大學生方程式系列賽事,2018年首次奪得燃油方程式全國總冠軍,四年三冠,直到2021年奪得燃油、電動方程式雙料冠軍。車隊用九年跑完一場比賽,又用四年登上頂峯。

“我們現在已經走到了一個在世界足壇巴西隊的位置,每年都是奪冠的熱門,但是我們不能保證每年都會奪冠,因爲賽車有很多突發的因素。但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不以賽事奪冠爲最終目的,是以鍛鍊能力培養素養爲最終核心。”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院長高振海說。

2021中國大學生方程式系列賽事頒獎典禮(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吉林大學學生賽車隊每年覆蓋本科生200餘人,現有指導團隊有10名老師,3名核心指導教師。王達是車隊的第一批隊員,也是現在的帶隊老師。15年來,他和車隊一同成長,也圓了自己的夢。

“我2016年博士畢業,之前沒有想過留校任教,但是就是覺得還有一個心願沒了,就想奪冠。”

通向“油電雙冠”路是坎坷的,亦是精彩的(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夢想之路,並不好走。中國大學生方程式系列賽事每年一屆,這意味着車隊要用一年時間完成方程式賽車的設計、製造、測試全過程,造出一臺車。單車3000餘個零件,半數以上出自學生之手。3-4個月的場地試驗,一個小失誤,可能是一個大部件的推翻重來。

“比如說今年我們的燃油方程式賽車,測試的時候,後懸架上橫向穩定杆突然斷了,當時場面非常刺激,整個車身後部靠一邊的位置就跟地面相接了,然後拖出一長串的火花。雖然說沒什麼危險,但經濟損失挺大。”王達啞笑。

42場模擬訓練,用智慧與汗水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8千元一副的熱熔胎,一年要消耗整十副;媲美一級方程式的碳纖維單體殼車身,學生一層一層手工製作;駕駛模擬器上,車手一年耗時近500小時的反覆練習……從無到有,鋪就的不僅是一條冠軍之路,還成就了一羣志同道合的人。

“我們一些同學,可能從高中起就是F1的車迷,怎麼樣能夠做一個小小的F1工程設計呢?做這個小賽車就是他的一個最好的機會。”電動方程式車隊隊長王奕斐說。

“隊員們除了上課以外的所有時間幾乎都在這裏,每年新隊員進隊之後,我就跟他們講,如果把我們的工作形容成一門課的話,這門課一個非常重要大的內容就是你要學着跟各種各樣的隊友溝通交流。我們經常看到,剛剛進隊學生,因爲觀點上不一樣,就會紅臉。但是畢業的時候,他們之間的情誼更像是戰友。”王達看着學生們的成長,就像看見一路走來的自己。

單車近3000個零部件,半數以上出自學生之手(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過去的10年,內燃機由610cc升至710cc、電動方程式賽車異軍突起,小小的學生車隊,見證了十年來汽車工業的發展變化。受疫情影響,2021年中國大學生方程式系列賽事以靜態項目、網絡答辯的形式開展。車隊完成12場遠程答辯,提交函評材料300餘頁,籌備技術文檔20餘萬字,自行組織模擬訓練42場,最終獲得5個單項第一名和1個單項第二名,並捧得兩座金盃,成爲第一個同年摘得“油、電雙冠”的高校。

“未來我們要重點做兩個事,一個是我們要打造全國第一個賽車設計的專業方向,因爲現在全中國都沒有一個賽車設計的人才培養基地;還有一個是,今年我們會在我們的車庫,建設全中國第一個、比肩國際的大學生方程式的研發基地,我們叫它’轅夢工場’。”

青春因夢想而閃光,夢想因堅持而綻放(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底盤調校、內燃機的效率、車身及空氣動力學設計的設計、系統裏的每一個數據的分析優化,都使賽車的性能發生變化。一切都是爲了極致創造。

因爲熱愛,奔赴山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