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5日報道 英國《金融時報》7月13日發表題爲《不,全球經濟不會分裂爲多個地緣政治集團》的文章,作者是艾倫·貝蒂。文章稱,迄今,事實證明全球化結構緊密,挫敗了使之分崩離析的企圖。當然,貿易大國之間的政治分歧始終令人擔憂。但到目前爲止,這些大國都沒有表現出足夠強大的實力來迫使各國選擇一個排他性的集團。全文摘編如下:

幾年來,一直有人警告,厄運即將降臨。如今,烏克蘭戰爭使之增添了幾分說服力。這種警告認爲,冷戰後將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拼合在一起的全球化浪潮成果喜人,但這個拼合體因爲地緣政治競爭而日益不堪重負,現在逐漸分裂成兩三個部分。

這種觀點認爲,美中戰略衝突帶來的政治風險正在促使企業將供應鏈迴流或者遷往其他國家。各國政府(尤其是在俄烏衝突之後)面臨在經濟和戰略上選邊站隊的任務:要麼是以美國爲首的發達經濟體,要麼是中國。

說的不錯,但沒有太多證據支持。不僅衡量全球化的最權威標準即商品、服務、資本、數據和人員的跨境流動表現良好,而且各國政府正在表明,腳踩幾條船的精明做法可以讓它們立足於不止一個陣營。

以數據保護和所謂的數字領域分裂爲例。歐盟堅信,它正在爲全世界確立數據規則,通過人們熟悉的“布魯塞爾效應”輸出《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明確地將之與美國的懈怠態度加以對比。但是,日本通過精心規劃防止個人信息遭到濫用的保護措施,促使布魯塞爾承認其數據保護制度足以滿足數據傳輸的需要,然而日本同時也熱情加入了美國授意下的自由國際數據流動的承諾。

商品供應鏈也是如此。巴西博索納羅總統十分看重與歐洲的貿易,花費了相當大的氣力設法促成歐盟與南方共同市場的貿易協議,試圖承認歐洲在亞馬孫雨林問題上的環保價值觀。與此同時,中國購買了巴西約四分之三的出口大豆,而博索納羅也不想冒犯北京。

外交上的平衡行爲使得巴西可以避免被迫作出選擇。巴西在聯合國大會上投票支持譴責俄羅斯的動議,但博索納羅在隨後關於暫停俄羅斯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成員資格的表決中投了棄權票。

另一個新興市場大國印度,乍看似乎正在倒向發達經濟體陣營。它最近與澳大利亞和英國簽署了貿易協議,正在與歐盟展開協議談判,同時加強了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但這些協議遠沒有足夠多的實質性內容把印度鎖定在一種決定性的貿易關係當中。如果想阻止印度總理莫迪從俄羅斯購買石油,那隻能祝你好運了。莫迪和博索納羅都在玩多極外交遊戲,迄今爲止取得了成功。

美國控制着全球美元支付系統,有着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軍隊。但是,華盛頓目前對貿易協議的恐懼態度限制了它用誘人的市場準入獎勵盟友的能力,它在亞洲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軟弱無力就證明了這一點。

要達成意義深遠的貿易協議,歐盟是個更好的選擇,但前提是你不在乎該協議受限於日益嚴格的環境和勞工權益規定。但它幾乎沒有統一的軍事能力來支撐戰略聯盟。

迄今,事實證明全球化結構緊密,挫敗了使之分崩離析的企圖。當然,貿易大國之間的政治分歧始終令人擔憂。如果圍繞俄羅斯的緊張局勢升級,這個威脅將變得嚴峻。但到目前爲止,這些大國都沒有表現出足夠強大的實力來迫使各國選擇一個排他性的集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