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進碳回購、碳指數等碳金融創新,適時推出碳掉期、碳遠期等衍生品交易,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定價中心

◎嚴曦夢 記者 宋薇萍

全國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額近85億元,參與交易企業數量超過重點排放單位總數一半以上……隨着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一週年成績單出爐,全國碳市場促進企業減排和碳定價的作用初步顯現,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和評價。

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碳交易中心、碳定價中心、碳金融中心,提高中國碳定價影響力,全國碳市場如何完善?受訪的行業人士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當前亟須提高全國碳市場活躍度,研究和制定全國碳市場發展路線圖,推動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機制重啓。

全國碳價具有一定上行潛力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海環交所)董事長賴曉明表示,全國碳市場上線一週年以來,在控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年以來,市場運行平穩,有效服務了企業減排和推動形成碳定價。

據介紹,自2021年7月16日啓動以來,全國碳市場首批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於2021年12月31日順利收官,履約完成率達99.5%,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成交均價42.85元/噸。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國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額近85億元。

全國碳市場開盤價48元/噸,今年7月15日,全國碳市場掛牌交易收盤價爲58.24元/噸,較啓動首日開盤價上漲21.33%。今年以來,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收盤價在56元/噸至62元/噸之間波動。

被譽爲“世界碳交易之父”的原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創始人、美國金融交易所創始人理查德·桑德爾認爲,中國碳市場發展情況非常好,統計數據表明,比預期的水平要高很多,相信中國在接下來的兩三年當中,一定會表現出同樣的吸引力。

“總體來看,全國碳價具有一定的上行潛力,但其漲幅將受到市場活躍性的限制,預期碳價將在55元/噸至65元/噸水平波動。”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相關人士表示。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認爲,根據測算,“十三五”期間實現國家碳減排目標的碳價大概是58元,“十四五”期間大概上升到68元,“十五五”可能要上升到104元,“十六五”可能達到178元。因爲未來減排的要求、減排的力度會越來越大,低成本減排的機會是越來越少,所以碳價是不斷上升的一個趨勢。

重點排放單位數將超8000家

據上海環交所披露,全國碳市場自開市以來,每個交易日均有成交,交易量隨履約週期變化明顯。啓動當天成交量超410萬噸,首日效應過後交易熱度逐步減弱,履約期前成交量顯著提升,11月、12月總成交量1.59億噸。首個履約期結束後,市場總體交易意願下降,成交量明顯回落。

開市以來,各省區市均有重點排放單位參與交易,累計參與交易企業數量超過了重點排放單位總數的一半以上,單日最高參與交易的企業數是179家,共有18個省份的企業參與度超過了50%。

受訪人士普遍認爲,儘可能保證碳市場的基本流動性是當前關係全國碳市場發展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增強中國碳市場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關鍵還是要引入投資機構,包括世界級的碳資產管理機構;引入更多的市場主體企業,包括一些跨國製造企業入市;市場的信息披露要規範有序,數據質量管理、碳信用抵消等政策預期儘快明確。這些可能都還需要一段時間。”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副總經理齊康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

7月16日在上海舉行的2022中國國際碳交易大會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下一步要持續強化全國碳市場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積極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出臺,完善配套交易制度和相關技術規範;強化數據質量監管力度和運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和徵信懲戒管理機制;持續加強市場功能建設,研究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範圍,豐富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全面提升市場相關參與方的綜合能力水平。

根據相關規劃,包括電力行業在內,“十四五”期間,預計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紙、航空等8大高耗能行業都將納入到碳市場,8大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數量將由發電行業的2000多家擴大到8000家到1萬家。

碳普惠市場建設有望提速

推動國內碳市場與國際碳市場的對接,上海環交所還積極支持自願減排市場、碳普惠市場的發展,推動與強制減排市場的互聯互通,形成多層次複合型碳市場格局。

“我們把碳市場建設和碳金融建設主動納入到上海的國際金融體系當中去,積極推進碳回購、碳質押、碳指數、碳信託和碳基金等碳金融創新,適時推出碳掉期、碳遠期等衍生品交易,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定價中心。”賴曉明說。

其中,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是全國碳市場的重要補充部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2017年公告暫緩受理相關工作至今,CCER已暫停近5年。目前,除了全國碳市場創造的對CCER抵消需求,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在購買國家認可的減排量開展自願碳中和活動,國際民航組織也承認CCER可作爲國際民航碳抵消產品,這些都導致了市場對CCER需求不斷增長,CCER市場重啓呼聲越來越高。

一位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目前,生態環境部在推進自願減排體系的重啓和建設,關鍵還是完善方法學體系,建立科學可靠的數據覈查報告制度。“生態環境部正在結合新的形勢要求加快修訂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及相關配套技術規範。”該人士說。

對於碳普惠市場建設,上海正在加快行動。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鵬說,上海正在打造“上海版”碳普惠,計劃下半年出臺《上海碳普惠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優先選取基礎好、有代表性的區域及統計基礎好、數據可獲得性強的項目和場景納入碳普惠體系,探索多層次消納渠道,探索建立區域性個人碳賬戶,努力將碳普惠打造成爲上海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的亮色。

在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熊宜看來,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生態,需要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各方共同努力。他說,目前,落實“雙碳”目標迫在眉睫。例如,歐盟現在對碳稅以及配額等方面有着更嚴格的要求。企業想要往歐盟銷售產品,必須做到合規,把減碳做到精細化的程度。更多企業須要從實踐角度,用科學和量化的方式將全生命週期的碳足跡計算清楚。建議企業做好相關規劃。其中,大範圍的能源管理是減碳的基礎性工作。建議企業積極參與碳市場,把減碳和碳中和目標落到實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