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次發生在B站招聘面試過程中的“嘲弄”,讓這家互聯網公司捲入輿論風暴。

用戶@菠蘿地海牛發帖稱,朋友在應聘B站紀錄片崗位時,B站的HR問求職者:你平時會發彈幕、發評論這些嗎?求職者稱不會。HR回應稱,“那你就不是我們的核心用戶,你的紀錄片的idea都很好,很有人文關懷,但你知道我們的核心用戶都是什麼樣的人嗎?生活裏的Loser(失敗者)。”

用Loser定義用戶,這不只是嘲弄,更是赤裸裸的人格侮辱。事件引發關注後,B站對媒體回應的中心內容分三點,首先表達氣憤,其次做出切割,聲明涉事面試官去年底已被勸退,其三則像是常用話術,“吸取教訓加強管理”。

不過,互聯網並非僅有“7秒記憶”的金魚。對該事件,有網友表示,“B站負面新聞都多少次了,改了再犯,道歉有什麼用?”俗話說,喫水不忘挖井人。十幾年時間,B站從圈粉自萌的“小破站”成長爲海外敲鐘的大公司,背後依靠的是什麼?正是一批不斷成長的忠實用戶。早期靠UP主“爲愛發電”的純粹,如今面臨商業變現壓力,如果掉頭嫌棄用戶,不免有點卸磨殺驢的味道。

也許有人會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B站該不該背HR的鍋?實際上,早在去年4月,春招過程中,該公司面試官就被傳在面試過程中炫耀資產、貶低北郵學生,被質疑涉嫌招聘歧視。彼時,B站的回應也是道歉、批評和處罰,將責任歸因於個人。如果道歉的配方,都充滿套路的味道,下一次“嘲弄”可能仍將有人中招。

關於一些公司的HR,有網友的發言戳中要害:“我發現很多HR都有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彷彿公司是他們家開的一樣。”表面上看,HR的言論代表個人好惡,可從崗位設置看,企業通過招聘展示形象,HR是第一扇窗戶。舉止是否得體、三觀是否端正、形象是否正面,HR的一言一行都與企業形象掛鉤。

HR言論時有“翻車”,最終反映的仍是企業管理缺失。不從深層檢省公司文化的偏差,觸發輿情就搞切割、簡單處理相關員工,只能是治標不治本,難以實現正向的職場文化。

與此同時,盛氣凌人、傲慢無禮的HR被指越來越多,背後究竟是崗位問題、個人問題,還是環境的問題?答案或許是三者兼有。

可見,將企業放上輿論油鍋的,不僅是個別面試官素質低下,更反映出一種集體性的頤指氣使。當就業成爲買方一家獨大,求職者不免遭遇歧視和尷尬。

不過,風起於青萍之末。儘管勞動力存量大、應屆畢業生屢創新高,但長期來看,低生育率、人口結構老齡化都難以避免。今天愛理不理的求職者,可能就是明天高攀不起的人才紅利。對企業而言,想要走得長遠,還得端正價值觀,任何鄙視用戶、嘲諷求職者的高傲,可能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倒逼人們用腳投票。

6年前,B站CEO陳睿對用戶許下承諾:“B站可能會倒閉,但永遠不會變質。”言猶在耳,面對HR對用戶的冷嘲熱諷,公司不能止於道歉切割,更應深刻反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