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浙江日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下學期要讀小學四年級的山山,上週末參加了在杭州舉行的一場國際象棋等級賽,經過一天7輪比賽的激烈角逐,順利晉級。

可是回到家裏,聽他覆盤了最後一場比賽的經過後,媽媽卻高興不起來,反而覺得有些困擾:

這盤棋,到底該不該贏?

原來,山山第七輪終局前是3.5分,再得0.5分可晉級,對手也一樣。同場其他幾組情況類似的選手,都是握手言和,各得0.5分後,順利晉級,只有山山在對手求和時執意贏下了比賽。

“雖然不在現場,但能想象到對面娃的失望與難過。畢竟疫情期間線下賽機會很少,而且一天下了7輪,那麼辛苦,距離成功晉級只有一步之遙,結果失之交臂。”媽媽陳女士告訴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所以,我晚上專門與山山談心,教育他得饒人處且饒人,要與人爲善。”

山山似懂非懂,給出了自己不肯放水的原因:“對手失敗了,不能晉級,以後會更努力學棋,對他有好處。”

陳女士呆了一呆:“從這個角度看,山山好像也沒錯。刻意放水是否違背了體育精神,是不是不該這樣教孩子?”這盤棋到底該不該贏?到底該怎麼教孩子?因爲被這個問題困擾,在杭州某大學任教的陳女士想聽聽大家的意見,於是在一個全國棋友羣求教羣友。

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家長有過陳女士同樣的經歷,大家的討論竟延續了一整天,甚至有教練專門製作了視頻來談自己的經歷與看法。

不少家長認爲山山的做法沒有問題,與人爲善、得饒人處且饒人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在競技體育賽場上——

是我的孩子,我不會教他得饒人處且饒人,況且只是一盤棋而已,輸不起的人,也不配贏。我只是覺得不要太在意一盤棋的勝負,輸了就輸了,大不了從頭再來。

平時跟朋友娛樂一下沒有必要爭強好勝,但是比賽就是要爭勝負。你的孩子太棒了!大大表揚!大大鼓勵!

昨天我們二升一的比賽,旁邊一桌一上來就和棋了,孩子說一步都沒走,那桌兩個小朋友雙雙進入了前8名。我後來和我孩子說,這時你已經晉級了,如果換作是你,就應該好好下這把棋,能贏就贏下去,是對你最大的獎勵。

也有家長認爲,應該告訴孩子全力以赴不留遺憾,孩子怎麼選擇還是看他們自己——

把決定權和選擇權交給孩子,由孩子自己做出他認爲合理的選擇,作爲家長沒必要糾結這個問題。選擇和棋或者拒絕和棋最後輸棋,都是孩子自己的選擇,事後不管結果如何,家長做好心理溝通就好。鍛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從棋中體驗現實的殘酷、讓他們去享受比賽,閱讀比賽,從而達到積累經驗的價值。

這個最好不要干預。如果娃小,他理解不了你,容易混淆。如果娃大,自己有判斷,你要干預徒增厭惡。

當然,也有部分家長認爲和不和棋要視情況而定,無需給自家娃太大的道德壓力——

我一向跟學生說比賽包括訓練的時候不允許議和、也不允許接受和棋全部下到底。但只有一種情況下例外,就是升級賽最後一輪,沒有必要硬拼去贏對手。

世界盃小組賽最後一輪踢默契球的比比皆是,不要給自己太大的道德壓力,孩子大了以後是可以給他教一些爲人之道。

陳女士覺得很多羣友的話,說到了自己的心坎裏。

“討論到後來,其實焦點在於‘輸贏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以及‘到底爲什麼學棋’。”她總結說。

山山正式學國際象棋,是在兩年前。“2020年疫情期間,山山在家裏發現了一盒國際象棋,剛好當時也沒什麼別的娛樂活動,我就和他一起上網查遊戲規則,開始自學。半年後,送他進了棋院。”媽媽回憶,“讓他學棋,一來是希望能鍛鍊思維,豐富生活;二來覺得這是一種社交手段,如果將來出國留學,可以以棋會友;三來認爲這是挫折教育的一種方式,下棋總有輸贏,能鍛鍊意志品質。”

這樣來看,山山確實沒有做錯,因爲學棋的初衷確實沒有“以和爲貴”這一條。

“再仔細想想,無論和或不和其實都無關對錯,讓孩子遵從內心的選擇就好。我很慶幸那晚是和山山用溝通交流的方式說出心中所想,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也感謝大家的指教。”陳女士說。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教孩子,這盤棋該贏嗎?

(原標題《兒子贏了比賽,杭州媽媽卻高興不起來,發帖求助:這盤棋該不該贏?家長羣裏炸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