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廣網

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10年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而身在其中的每一箇中國人,也從生活的點滴變化,感受着民族的偉大復興。

十年前,總檯中國之聲從祖國的大江南北精心選擇了十個地點,作爲持續觀察的十個樣本。十年裏,每年回訪、持續跟蹤、不間斷記錄,在時間的跨越中勾畫出一幅民生變遷圖景。今年,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記者第十次走進那些熟悉的地方,推出特別策劃《十年,這裏》。8月9日推出第二篇:《從“村小”走向外面的世界》。

廣西百色田東縣布兵小學,2013年,第一次來到幕雲山腳下的這所“村小”,留守兒童近半,孩子們都盼着爸媽回家。

第二年,受企業資助,學校有了一間充滿科技感的計算機教室,老師教孩子們上網和爸媽視頻見面。

第三年,學校的土操場翻新成了標準化的足球場。

第四年,學校裏響起的新廣播,填滿了寄宿學生的睡前時間;又一年,這所村小學生的課餘生活更加豐富,不僅能踢足球、打籃球,還有了琴聲、歌聲。那年,田東縣提出,“希望每個學生能學會一門樂器或擅長一項體育運動”。

第六年,由北京幾所名校的教師組成的公益支教團來到這裏,爲孩子們分享讀書的快樂;第七年,村裏的幾所小規模鄉村小學及教學點撤併到布兵小學。

第八年,教室裏的電子白板可以實時聯網。

到了第九年,“雙減”這一年,學校卻打算給孩子們加幾條全面發展的路徑。

2022年,第十年——

“到更遠的地方踢足球”

上個月,2022年百色市中小學校“千里杯”校園足球聯賽小學組比賽現場,孩子們踢得酣暢淋漓。這是黃佳欣最後一次代表布兵小學參賽,“我已經畢業了,還能代表母校去踢比賽,感到很驕傲,而且拿了冠軍。”

布兵小學女子組奪冠後,校長農益國和校隊“名將”黃佳欣合影

佳欣入學前一年,布兵小學有了標準化足球場。她小時候從沒碰過足球,以爲球場上綠色的草坪只是給嬉鬧的同學們“磨磨腳”;直到四年級,佳欣參加了學校“少年宮興趣小組”的足球班,又在五年級時被眼尖的體育老師選拔進校隊。從此,這個瘦瘦小小卻爆發力驚人的姑娘和校隊的孩子們一起,把足球踢到了縣城、市裏,最遠踢到過300公里外的貴港。

黃佳欣說:“學校也會請外面專門教足球的教練來教我們,一節課200多,真的很心疼學校爲我們花了錢,想到這就會更認真訓練,就算下雨我們也會在走廊對牆踢。幾個帶隊老師帶着我們到外面比賽,每次回來,同學們都會說‘她們回來了!’然後圍着我們的車轉,當我們下來時就很激動地問‘你們贏了嗎,贏了嗎?’現在我們已經算是縣隊的半個成員了,也頻繁到外面的體育中心、很大的足球場訓練。”

這所藏在大山裏的鄉村小學現在是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布兵小學“少年宮興趣小組”的創辦和壯大,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童年,藝術、體育課程某種程度上還重塑了他們的性格——更堅韌、更自制、更自信。布兵小學校長農益國說,學校發展素質教育的初衷,是爲這些鮮有機會走出布兵村的娃娃們多鋪一條路。

“我們就一手抓學習,一手抓體育、特長。在藝體方面,我們學校可以說在縣裏是數一數二的。真的很欣慰,那些辛苦,我們都走過來了,付出也值得。一走出去,我們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農益國說。

古箏、口風琴、書法、3D打印等多個“少年宮興趣小組”會在這座“鄉村學校少年宮”裏開展課程(記者韓雪瑩 攝)

現代化設施、信息化教學

爲孩子們的童年增添斑斕色彩

“怎麼一畢業學校就翻修,這不是墨菲定律?”這是布兵小學畢業生黃小玉的“困惑”。小玉在田東二中念初二,寒暑假纔回布兵村的家。她的家和布兵小學只隔着兩條小巷,閒暇時,她會回到母校,看看有什麼變化。這個暑假,學校在校園裏先前的水渠處新規劃了一條小路,此後,物資車輛就可以通過這條通道直接開到食堂。

校園裏的暑期施工,校長農益國都會親自過來監督。填補後被新草皮覆蓋的舊水渠、以及新修的物資車輛專用通道,都是基於校園安全的考量(記者韓雪瑩 攝)

2014年,小玉進入布兵小學;次年,一幢新的現代化教學樓拔地而起,塵土飛揚的老操場也在改造升級後,可以躺在草坪上數星星;之後,學校又陸續搬進了各類樂器、計算機、3D打印機等。小玉回憶:“興趣小組有彈鋼琴的,還有彈古箏的,我當時跑去偷瞄,人家彈得那麼美妙動聽。我也真去彈過,噠噠噠的聲音特別好聽。”

2013年完成特崗教師轉崗的音樂老師莫小貝,對這十年來學校少年宮的變化再熟悉不過:“我剛剛來的時候沒有專門的音樂教室,只有一臺電子琴,那時候我上課要扛着電子琴到這個班,下課再扛回辦公室。但是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去市裏或者縣城,跟我們這裏的基礎設施都是一樣的,甚至我們的會更好。”

信息老師沈羣芳2019年從百色市的一所小學考到布兵小學任教:“我以爲會去代課其他學科,但是很驚喜,這裏有很寬敞的電腦室供我教學。上課時不再用以前那種粉筆或者白板,現在用的都是電腦。”

沈羣芳來布兵小學報到前,做好了學校缺少基礎設施、信息課開展不起來、自己要被迫“改行”教數語外的心理準備。信息化教學的高標準配套是布兵小學帶給沈羣芳最大的驚喜(記者韓雪瑩 攝)

小玉的小學生涯,就這樣慢慢增添了斑斕的色彩。音樂教會她共情,也豐富着她的精神世界;她在語文課堂的PPT裏看到了別人的故事,再把自己作爲留守兒童的成長故事寫進電腦文檔中。在田東縣2019年鄉村兒童故事大賽中,她把自己的故事講給了更多人聽。

黃小玉說:“我上初中之後,發現我的同桌竟然也去過那場比賽,她告訴我,她的指導老師說6號選手講得很好,然後我就想,6號不就是我嗎?當時我好像拿了九十六點幾的分數,拿了一本證書回來。”

黃小玉至今還珍藏着參加縣裏比賽和北京比賽的獲獎證書(記者韓雪瑩 攝)

在縣裏比賽拿到一等獎的小玉,收到了去北京參加全國總決賽的邀請函。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離開百色,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親眼見到北方冬日裏的雪。

2019年年末,黃小玉在北京參加歌路營第二屆鄉村兒童故事大賽全國總決賽

走出去、再走回來

被知識改變命運的孩子繼續着鄉村教育事業

和小玉一樣,黃秋警也常在暑假回母校轉轉,她已是華中師範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秋天開學上大三。大二結束後,學生要選擇專項,秋警選的是籃球,這意味着,她大學畢業後很可能成爲一名教籃球的體育老師。

這個暑假,秋警會帶着籃球來母校的球場練習,“我打後衛或者小前鋒,現在就是練一些基礎,比如投籃,因爲我投籃有時候不穩定。我想把投籃的姿勢練得好看一點、標準一點,未來教學生時他們就能學得更好一點。”

母校的籃球場成了黃秋警暑假的“自主訓練基地”(記者韓雪瑩 攝)

秋警一直認爲,自己如今能在大城市裏讀書,源於十年前的選擇。那年,秋警在布兵小學上五年級,開始練田徑,直到從這所村小跑向更專業的賽場、更廣闊的天地:“從我這一屆開始,通過讓學生接觸學習之外的特長來開闢新的可能,感覺還是挺不一樣的。挺感謝布兵小學的,好像我的伯樂一樣把我挑選上去,讓我走上了不一樣的人生。”

理念比硬件更能成就一個農村孩子;而一羣瞭解農村孩子成長痛點的鄉村教師,也更能挖掘出孩子們的潛能。十年來,通過特崗教師、公開招聘等途徑,布兵小學引進了不少年輕教師,大大改善了學校先前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偏大、學科結構缺位等問題。而這些年輕的鄉村教師,多出身農村,經歷了“知識改變命運”後在城市發展、安家,最終選擇回到鄉村、留在村小。莫小貝和沈羣芳的家都在百色市區,工作日住在布兵小學的宿舍,兼顧住宿生的管理,週末再回家照看自己年幼的孩子。

莫小貝:“從最開始接觸這些孩子時他們什麼都不會,到現在你可以慢慢拉近他們和城市孩子的距離。”

莫小貝帶着布兵小學的孩子們到縣裏參加合唱比賽

沈羣芳:“我沒有想過要離開,農村教育事業需要年輕的力量。我也是農村小學出來的,我需要到農村去改變更多像我一樣孩子的命運。”

秋警的同學中,大多是城市長大的孩子。但她很樂意告訴同學們,自己是從村小一路“跑”出來的。

“我的想法就是先在外邊闖一闖,學習更好的技術和對教學的理解,然後帶回到我的鄉村學校或者其他農村學校,授予更多的農村孩子,讓他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黃秋警說。

十年,在布兵小學,越來越多像秋警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田東縣教育工委副書記、教育局副局長何時也期待着更多“教育成就人生”的樣本一年年湧現。“布兵小學其實就是我們鄉村學校的縮影。讓山裏的孩子學好本領,走出大山,在山外、在城裏學到好的知識,再回到大山、反哺大山,這是我們最想做的事情,也一直在做。”何時表示。

從這裏出發,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因爲成績優異、足球特長突出,黃佳欣接過田東中學的特招“橄欖枝”。作爲縣裏最好中學的準初中生,佳欣暑假裏沒有撒丫子玩,她一邊找到免費的網課,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預習初中數學,一邊收拾行囊,爲即將去縣城獨自學習、訓練和生活做準備。

每天晚飯過後,黃佳欣都會準時開啓數學網課(記者韓雪瑩 攝)

這個暑假,剛剛送走了一批畢業生的布兵小學格外靜謐。再過十多天,新學期開啓,上課下課的鈴聲、孩子們的嬉鬧聲又會回到校園。那時,佳欣、小玉和秋警們已經在更高的平臺學習生活,她們人生的起點——布兵小學卻始終守望在這裏,變了、又不曾改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