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1元食品”指的是價格在1元左右的低價食品。隨着時代的發展,他們已經很少出現在商店、超市中,逐漸從消費者的視線中淡出。

秋季剛至,之前的酷暑使得飲料、冰棍和雪糕的需求增加,不少戶外勞動者發現,過去用於解暑降溫的“1元”食品現在越來越少見了。《工人日報》記者走訪也發現,目前市面上這些低價食品的商業版圖逐漸縮小,消費者日益呼喚“1元食品”。

1元雪糕尚未絕跡

“1元食品”指的是價格在1元左右的低價食品。隨着時代的發展,他們已經很少出現在商店、超市中,逐漸從消費者的視線中淡出。

近日,高價雪糕在網絡上引起熱議。記者通過實地走訪發現,雖然整體上低價雪糕佔比不大,但幾角錢、1元左右的低價冰棍、雪糕在部分商鋪中依然有售,並未絕跡。一些家庭裝的雪糕,每支摺合售價僅1元多,有的還不足1元,如20支裝的伊利小布丁有超市售價不到20元。

居住在北京市昌平區的小褚告訴記者,1元左右的冰棍、雪糕在小區商店還是很容易買到,但在街邊不容易,在大商場就更難買到。“天氣熱,喫根冰棍涼快涼快是剛需,但動輒十幾元一支的雪糕還是很心疼。”

通過走訪,記者發現市面上5元以下的冰激凌已經很少出現,很多商店都難以買到。喜歡喫冰激凌的韓女士告訴記者:“冰激凌早已不是5元錢以下的樣子了。這個產品現在更加細分,講究低脂健康,價格也變得越來越不‘友好’。”

1元礦泉水也變得越來越“稀有”。每天上下班需要步行的趙赫對記者說:“通勤帶水很不方便,也不能保證是冰鎮的。如果每天喝3瓶礦泉水的話,單價3元就接近10元。”現在趙赫喜歡買冰露這種零售價格1元的礦泉水,但趙赫表示,這樣低價的礦泉水品牌越來越難買到。

1元食品處境不易

雖然並未絕跡,但1元左右的低價食品處境卻十分艱難。在越來越追求高品質產品的時代,“1元商品”存在感很低,並且市場份額有進一步萎縮的可能。

大部分商店不傾向於銷售低價食品是其生產萎縮的首要原因,也是消費者難以買到的直接原因。北京市昌平區文華路的一位街邊商鋪的老闆對記者說:“冰箱以及商店場地就這麼大,如果低價雪糕和礦泉水多了,就擺放不了價格高一些的商品,畢竟同等的銷量下,低價商品要少收入不少。”由此,進貨的時候他們就不會考慮太多的低價食品。

逐步減少低價食品的生產,商家本身也有苦衷。業內人士稱,一瓶礦泉水的成本,除去渠道費用,水源、包裝、物流成本是最基本的,而近年來,由於相關成本提高,價格如果不水漲船高就很難取得利潤,甚至是虧本。雪糕企業也稱,人力成本、冷藏等費用日益抬升是雪糕售價增長的主要原因。

此外,隨着有關部門對低價食品的監管日益嚴格,使得一些商家逐步放棄生產。如記者瞭解到,有的地區對轄區內“五毛食品”銷售商分佈情況,登記經營品牌信息加強掌控,建立“五毛食品”專項監管臺賬。對不能溯源的“五毛食品”,一律責令經營者下架停售或者停業整頓。這些措施雖然有助於提升食品安全,但也增加了“1元食品”的實際成本,對企業的生產積極性產生了一定影響。

消費者的呼喚

在各類食品“刺客”的新聞不斷曝光下,不少消費者都呼喚低價飲料雪糕等食品。

剛剛大學畢業的小盛告訴記者,她喜歡喫的小零食,“小小的一包,價格一直沒有太大變化,每次喫完還想喫。我們現在缺的就是這樣的低價又好喫的零食。”

記者通過走訪瞭解到,一些低價食品能帶動更大的銷售。北京海淀區一家經營雪糕、飲料的小店店主對記者說:“今年比較熱,光是老冰棍,一天賣個五六百支是沒問題的,水也賣得好。”在炎熱的天氣裏,平價雪糕更有吸引力,目前1元錢的老冰棍總利潤已經超過了零售價在4元以上的雪糕產品。

一家位於北京市立水橋南地鐵站附近的商鋪告訴記者,7月份以來,每天可賣掉幾百瓶礦泉水及飲料。其中,90%顧客都購買冰飲。“1.5元的以及2元的礦泉水最受歡迎,3元以上的礦泉水品牌買的整體佔比不大。飲料也是這樣的趨勢,五六元以上的銷量比較有限。”

市場分析師劉歡認爲,現在一些企業容易被別人帶跑,越來越注重外在包裝以及新潮性,這固然是時代發展趨勢,但如果一味如此追求,就容易把低價的市場形成空白,反而不利於提振銷售額。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陳忠雲認爲,消費者呼喚平價食品,考慮的是迴歸食品飲料本身價值的需求。“礦泉水就是解渴的,冰棍就是消暑的,把包裝做的如何精美,都取代不了原本的價值。很多消費者渴望的就是迴歸商品的本質需求。對此,生產者應該予以反思。”

責任編輯:李科峯 ST0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