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上評|五鑽不是五星,酒店多元評價應名副其實

據《工人日報》報道,通過OTA(在線旅遊)平臺預訂酒店,已成爲很多人的首選。但有的OTA平臺將非五星級酒店標上了“五鑽酒店”“金鑽酒店”等字眼,實際品質卻並不如人意,部分消費者到實地後倍感失望。

年少不知套路深,錯把五鑽當五星。不得不說,從報道來看,有些平臺上的“五鑽酒店”挺有迷惑性:你點擊“選擇價格/星級”按鈕,出現的就是“四星(鑽)”“五星(鑽)”等選項;搜“五星級酒店”關鍵詞,也會冒出很多“五鑽酒店”來;許多“五鑽酒店”的網上圖片,也高端得不像“快捷派”……

但是,“星”和“鑽”讓人傻傻分不清楚,甚至拿“五鑽”冒充“五星”,無疑是魚目混珠。當一些消費者奔着五星級酒店而去,結果住上的卻是貨不對板的所謂“五鑽酒店”時,他們恐怕很難不生出踩坑之感來。從某投訴平臺上的內容看,反映OTA平臺的鑽級酒店評級與酒店設施條件、服務水平不符的投訴帖不少。

事實上,早在2019年8月,由文旅部發布實施的《包價旅遊產品說明書編制規範》和《旅行社旅遊產品質量優化要求》兩項旅遊行業標準中,就對把旅遊酒店描述爲“國際五星”、“當地五鑽”的做法予以限制。也就是說,“五鑽”不能亂標。

這倒不是說,OTA平臺或其他機構不能給酒店打分評級,而是這些市場化評級不能故意跟星級混淆。

酒店星級評定有着嚴格標準,原國家旅遊局發佈的《旅遊飯店星級的劃分和評定》中就明確,只有在總體要求、前廳、客房、餐廳和吧室、廚房、會議康體設施、公共區域七個方面通過了考覈,纔有可能評爲四星級和五星級酒店。這當中,獲評五星級酒店的前置性硬性指標,更是高達84個。

毋庸諱言,當前的星級評選並未覆蓋所有酒店,迄今仍有些國際品牌和國內新興高端品牌並未參與評選,有些酒店自我定位甚至比市面上的五星級酒店更高。此前有酒店爲了標榜自身的高端奢華,就用上了“超五星”“七星級”等說法。

據瞭解,國內酒店數量目前已超過40萬家,而掛牌的星級酒店不到1萬家。在此背景下,出現更多元的評價標準去彌補星級評定的不足,也很正常。一些OTA平臺參考星級酒店掛牌標準,結合酒店綜合設施設備、客戶入住點評等因素,抑或是跟會員和積分系統打通,評選出鑽級酒店,本無可厚非。

但一個底線是,不能故意將自有評價體系和星級評定混淆,而應進行必要區分。根據文旅部的規定,住宿場所等級爲非官方評定的,應對評定機構進行特別說明,如“××協會/××同業公會/××網站等評定”,並應有有效證據證明。鑑於此,將“鑽”混進星級標識中,顯然有違規嫌疑。

此外,對平臺而言,爲了避免虛假宣傳,在評選“五鑽酒店”時還應嚴格標準,確保酒店名副其實,讓獲評的“五鑽酒店”配得上那個“鑽”字。若是酒店實際品質跟消費者期待值之間落差太大,那由此而來的不信任感勢必會影響酒店、平臺信譽。

說到底,平臺對酒店評級不是不可以,但起碼應該規範、清晰、明確,秉着實事求是的原則去評級,目的也應該是更好地服務用戶,而不是忽悠用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