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一位心理醫生,他被稱爲精神分析之父,他創建了精神分析理論。在精神分析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羣體心理觀點,對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衆多學科都有重要的影響,透過它而體現出的弗洛伊德羣體傳播思想更是通過對弗洛姆、米德、庫利、馬爾庫塞等的影響直接影響了傳播學領域。

根據我們蒐集的資料看,在國內幾乎每年都有以弗洛伊德學說爲研究對象的論文,但絕大多數都是研究精神分析理論。美國學者羅傑斯在《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中,對他的傳播思想研究也是從他的精神分析理論的角度展開的。對弗洛伊德的羣體心理學以及延伸發展的羣體傳播思想進行深入研究的還不多見。

由於弗洛伊德並不是傳播學家,故在分析他羣體傳播思想時,得出的有關傳播理論不是傳播學體系中的理論,而應該看作是藉助心理學理論而體現出的傳播思想。

在傳播學中羣體傳播的定義是“羣體與成員、成員與成員間的傳播互動機制。”是與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的微觀信息系統和大衆傳播的宏觀信息系統相對的中觀信息系統,是狹義上的羣體傳播。

本文中研究的羣體傳播是廣義上的概念。第一,羣體的範圍不僅僅侷限於具體化的集合體,而是有所外延,包含了心理羣體。第二,認爲羣體傳播的基礎是人內、人際傳播。第三,大衆傳播是羣體傳播的特殊形式。

傳播學作爲20世紀出現的一門新興社會科學,是一門交叉性學科,可以說它是在新聞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及三論等諸多科學的基礎上借鑑混雜而成的科學,其中心理學更是傳播學研究方法的形成依據。早期的傳播學就是依附於心理學之上的,從衆多的傳播學奠基人都是心理學家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弗洛伊德是心理醫生,他的羣體傳播思想也是體現在他的羣體心理觀點之上的。本文對羣體心理的研究,也旨在從根本上分析弗洛伊德羣體傳播思想。通過研究勒邦、塔爾德的羣體心理學理論,全面瞭解弗洛伊德羣體心理理論的發展軌跡,以及弗洛伊德羣體傳播思想是怎麼樣通過繼承延伸羣體心理學理論,而得以形成並對後人產生影響的。

弗洛伊德在研究羣體形成的時候,一直強調“一個羣體顯然被某種力量凝聚起來的。”在後面也明確指出“除了把這種凝聚力歸結爲那種能把世界上一切事物聯結起來的愛的本能之外,還能歸功於別的更恰當的力量嗎?”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羣體的形成內在因素就是本能的裏比多,這相似的本能裏比多把羣體成員聯繫在一起,形成羣體。

另一方面,羣體成員在羣體中的某些特性消失了,從而保持與他人協調一致,能夠壓抑其本能裏比多的,是羣體成員的自我典範,也就是社會文明,“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抑制本能的基礎之上,恰好在多大程度上(通過剋制、壓抑或其他手段)要以強烈的本能得不到滿足爲前提條件。”

羣體形成的內在因素對羣體傳播效果的影響

弗洛伊德認爲“羣體成員互相之間的聯繫,在本質上就是自居作用,其基礎就是那種情感上至關重要的共同性質;而且,這種共同性質也存在於與羣體領袖的聯繫上。”從這裏,可以得出羣體形成的內在因素就是羣體成員之間的自居。

自居作用是弗洛伊德在研究精神分析時常用到的一種心理機制。它的個體與他人情感關係最早的一種表現形式,人類第一次自居的對象,是父親,希望取代父親的地位,兄弟們都希望父親的位置,相同的自居對象,將兄弟們聯結成了反叛父親的羣體。所以,羣體形成的本質原因就是羣體成員之間的自居對象相似性。

我們以這樣的一個例子來分析,有一個明星,(爲了突出典型性,假設這個明星是一個男歌星),他迷倒了國外衆多的女性,他的新唱片發行的時候,這羣女性會蜂擁而至的購買支持,她們對他產生了一種愛。

理所應當的,她們之間每個人會嫉妒,排擠另外的人,但是,她們知道她們所愛的人,與她們之間的距離過於遙遠,無論她們怎樣迷戀,都不可能有結果,無法達到她們愛的目的。於是,她們就拋棄了這種嫉妒心理,爲了共同的愛,聯合成一個羣體,作爲整體向她們的愛戀對象表達愛意,例如,買他的唱片,看他的演唱會,組成後援團等。

如果有其中的一個得到簽名,她們會分享這種欣喜之情。原本處於對手地位的她們,現在卻成功的互相以他人自居了。在這個羣體中,對這個明星的愛使得整個羣體處於一致性,在這裏,象徵對明星的愛的行爲,成了這個羣體的羣體領袖。

我們把這個明星的經濟公司看作是信息的傳播者,明星及其相關的東西作爲信息被傳遞,那羣迷戀者就是受傳者。

這些受傳者實際上是受控制的受衆,她們都被赤裸裸的暴露在特定的信息面前,傳播者可以達到有意圖的短期傳播效果,他的行爲帶有操控性,所有行爲都可被冠以對明星的愛之名,受衆羣體的一致性使得傳播者可以快速得到良好的信息反饋,主要表現在歌星唱片大賣等方面。

同樣的,由於羣體的一致性,傳播效果也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但是無論如何,由於羣體有一致性這個特點,對傳播效果的影響都是鮮明的。受傳者對傳播者進行信息反饋,傳播者的傳播目的達到了,由單向傳播發展爲雙向互動。這個理論對拉斯韋爾的宣傳分析的研究,對特定主題相關的可說服性理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羣體形成的外部條件對羣體傳播效果的影響

羣體的形成是因爲成員之間承認彼此有共同感覺,在羣體成員之間,羣體成員與羣體領袖之間互以他人自居,但是還有一個對羣體成員同樣重要的條件,弗洛伊德認爲是社會文明的發展。

弗洛伊德認爲“通過承認共同感覺是指導我們確定人類生活的什麼特徵被認爲是文明的。”文明發展的程度是羣體形成的重要基礎。原始人發現他們彼此相互協作,對他自己更有利,認識到勞動夥伴的價值所在,他爲了使得自己利益最大化,會抑制住那種對外人涉入他領地時,帶給他的不快。這就是文明發展對羣體形成的作用表現。

弗洛伊德一再強調:“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抑制本能的基礎之上,恰好在多大程度上(通過剋制、壓抑或其他手段)要以強烈的本能得不到滿足爲前提條件。”

文明是羣體自我典範的形成原初,文明是與本能裏比多對立存在的,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壓抑了人的原欲,對個人和個人在羣體中的活動有了限制。最早的原始社會時期,圖騰禁忌限制了亂倫的性對象選擇,隨着社會發展的進程,圖騰禁忌成爲了社會制度,法律等,這個時候,制度和法律的完善程度就是文明的發展程度了。

羣體對文明傾向的反射,就是羣體典範——具體點的說是羣體領袖的自我典範。羣體成員生活在羣體中時,文明是直接參與塑造羣體典範的,文明的程度決定了羣體禁忌的程度。

與此相互的,人類羣體也促進了自我典範的發展,而文化在自我典範的影響下也加快了發展的進程。

在傳播學的研究中,受傳者接收信息是有選擇的,他們會選擇與其固有觀念相和諧的信息,從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認識一貫性的機制。受衆的認識、立場、信仰等就是個體對文明接收程度的具體表現,不同的文明程度形成了羣體與羣體之間的分界線。

羣體的文明程度,對傳播者進行有效傳播意義重大,不同羣體的文明程度不同,選擇接收信息之後,就會做出不同的信息反饋,在大衆傳播過程中,傳播者爲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選擇不同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的原因正在此。例如,一個競選者,在爭取選票的時候,會針對不同的選民採用不同的媒介。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