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關梅林博士(國內知名積極心理學與教育專家)
編輯:付洋
出品:婚姻與家庭雜誌

很多人會困惑:爲什麼自己對伴侶付出那麼多情感,他居然會輕易愛上一個萍水相逢的人?

伴侶給出的答案往往很蒼白:感情的開始是因爲他給我倒了一杯水/她的笑容讓我感到很溫暖……

這樣的答案,讓夫妻雙方都變得很沮喪。因爲它解釋不了爲什麼伴侶對我們做了那麼多溫暖、支持性的舉動,我們卻並沒有因此感到幸福、感恩、珍惜;反倒是陌生人一個微不足道的給予,卻讓自己滋生出一種感激不盡、湧泉相報的心態。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也讓全情付出的一方難以接受。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心理學有個關於感覺的概念叫作“差別感受性”,是指我們對事物變化的感覺能力。

比如,每天感覺天氣比起昨天是冷了還是熱了,這就是對變化的感受性。有的人敏感些,有的人相對不太敏感。那麼,除了這些個體差異,我們人類整體對事物變化的感覺與什麼因素相關呢?大家可能會異口同聲地說:這個問題還用討論嗎?當然是與變化本身相關!

如果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就沒有心理學著名的“韋伯定律”了。

1834年,德國生理、心理學家E.H.韋伯通過系統研究,發現了人類差別感覺的一個重大祕密,就是我們對差別的感受性不僅與變化本身有關,還與原刺激的值有關。

原刺激的值越大,我們越需要更大的增量(變化)才能感受到變化;原刺激的值越小,一個小變化我們就能夠感受到(主要適用於中等刺激的情況下,不適用於極端刺激)。

比如:我們手上拿個100克的東西,可能至少需要再增加2克才能感覺更重;當手上拿300克的東西時,就要至少增加6克,才能感受到重量增加。

韋伯定律揭示的祕密就是:我們對變化的感覺不僅會被當下的變化影響,同時也被過去的刺激影響。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更容易感激陌生人的心理原因。因爲陌生人之前給予我們的刺激幾乎爲零,所以一點兒微小的變化我們就能感受到。

相反,伴侶能給予我們的,之前都已經給了,這種刺激已經大到接近天花板。即便伴侶還在一如既往地給予,但我們可能很難感受到,更不可能感恩。

伴侶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很大的量,我們纔有可能感受到。而長期感受不到伴侶的給予,我們就會慢慢滋生不滿。

那麼,怎麼破解這個愛的悖論呢?

其實,當知道人類的感受有時並不客觀時,我們就可以用理智去調節感受,而不是讓自己被一些不成熟、不理性的情感左右。

比如,當情感腦發出信號說“這個新的異性朋友對我太好啦”,就可以請理智腦出面解讀一下:爲什麼人家對我們好一點兒,自己的感受就如此強烈?

同時,如果我們的情感腦對伴侶有些失望時,理智腦也可以出面勸說一下:

其實伴侶已經給予我很多了,她每天精心地爲我烹製飯菜、照顧孩子,佈置了一個這麼溫暖乾淨的家;他每天辛苦地工作,週末還陪孩子踢球……是我的感覺出了問題,把伴侶這麼多的給予無視了。

這樣的自我覺察與認知調整,可以讓我們在各種誘惑下保持清醒,明白誰爲我們付出得最多,誰更值得我們感恩和珍惜。

掌握人類心理活動的規律,我們也就學會了珍惜自己的所有。

本文摘自《婚姻與家庭》雜誌

原標題:《愛的悖論,爲什麼對伴侶的付出不容易感恩》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