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中國年”即將落下帷幕,盤點全年170多場活動以及37項重大成果,可謂亮點紛呈,金光閃耀。金磚合作已經達到新高度,機制建設充滿活力和動能。與此相應的是,金磚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空前增加,阿根廷、伊朗、阿爾及利亞等國已正式申請加入金磚,埃及、土耳其、沙特、印度尼西亞等多國也有意加入,衆多國家掀起一股“加入金磚潮”,這無疑成爲金磚“中國年”的大亮點。

這麼多國家急切希望融入金磚機制,雖然各有各的考量,但金磚一些與衆不同的元素是吸引這些國家加入的共性緣由。

其一,金磚機制獨特的角色定位。金磚角色定位的獨特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不同於美西方盟友體系“小院高牆”“排他性”“脫鉤性”的角色定位,金磚機制從創立伊始,就明確其不僅是追求成員國自身利益的合作機制,而且是立足於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的合作機制。這種角色定位在當今國際舞臺上並不多見,充分展現了金磚領導人頂層設計的遠見卓識,這一充滿包容性和開放性的角色定位爲金磚日後擴容和壯大奠定了理念基礎和組織架構。另一方面,金磚機制在創立之初還明示,金磚機制不是國際秩序的推翻者而是推動者,即金磚機制的初心在於“三不”——不另起爐竈,不與西方集團搞陣營對抗,不想取代誰、動誰的蛋糕。正因爲有了這種角色定位,一些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沒有選邊站隊的壓力,便能放心地申請加入金磚。

其二,金磚機制追求“全球再平衡”的目標。金磚機制始於經濟合作但並不侷限於此,更重要的目標在於它要代表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現國際權力體系的再平衡。

當前的國際體系呈現兩個不相稱:一是新興經濟體在國際體系中的權重與它們的經濟體量不相稱;二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所應有的國際規則制定話語權與現有比重不相稱。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爲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代表機構,其話語權和代表性的分配就凸顯了西方國家的壟斷性和強權性。僅就國際奧委會委員資格的分配而言,也可以窺見國際權力體系的失衡性。

16年來,金磚國家抱團取暖,努力推動構建與自己體量相匹配的國際權力體系。通過多次份額改革,金磚機制有效地提升了新興經濟體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權重。目前,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在其中的投票權均進入前十位。這一成效極大提升了金磚機制的魅力和吸引力。

其三,真幹、實幹的“金磚品格”。當前全球範圍內各種小多邊、大多邊合作機制層出不窮,但發展現狀大多難讓人滿意,有的高開低走,有的勉強維持,大多淪爲功能泛化、效率低下的“清談館”。反觀金磚,一路走來,雖遇到一些羈絆,但在挑戰中展現韌性和活力,總能在國際形勢動盪與調整的大變局中,抓住機遇,開拓創新,不斷爲機制建設增添新抓手、注入新動能。

目前,金磚機制建立了兩大實體機構,這兩大機構的亮眼表現告示國際社會,金磚機制的確是一支真幹、實幹的“行動隊”。一是金磚新開發銀行的良好運轉。作爲第一個由發展中國家自己建立和掌控的多邊金融機構,成立7年來,不僅貸款總額達到320億美元,而且撬動了幾倍於這一規模的資金,貸款用於成員國急需的基礎設施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特別是疫情期間100億美元的緊急撥款讓一些西方國家處於壟斷地位的金融機構望塵莫及,這一舉動吸引衆多國家“排隊”加入新開發銀行。另一個是金磚廈門創新基地的出色表現。基地成立兩年來,聚焦新工業革命形勢下的人才培訓、政策協調和項目研發三大目標,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項活動密集舉辦,初期收穫豐碩,已經成爲繼新開發銀行後又一張新“金磚名片”。金磚國家積極落實峯會宣言的實幹品格使其在全球衆多合作機制中展現“別樣風采”。

其四,求同化異的“金磚風範”。不少多邊合作機制最終不了了之的共因是,成員國過分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視整體利益和共同目標的實現,而金磚國家很好地處理了自身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係。事實上,金磚國家雖然彼此政經體制和價值觀體系各不相同,而且有的成員國之間還有領土糾葛,但是金磚國家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妥善地處理彼此的利益碰撞。它們不但求同存異,而且求同化異,以多邊帶動雙邊,以雙邊推動多邊,在整體利益的突破中實現自身利益。受西方媒體唱衰金磚“同牀異夢”的影響,一些發展中國家最初也對金磚是否能走遠走實持懷疑態度,但這些年來它們見證並由衷感慨金磚機制這種爲了整體目標彼此包容而最終實現利益融合的風範和精神。

在美西方大搞排他性、針對性的盟友體系背景下,諸多發展中國家排隊想加入金磚機制和上合組織,可能會令人產生世界正形成新的“兩個平行體系”的錯覺。事實上,發展中國家不願看到平行體系和集團對峙的出現,金磚國家也無意染上“將世界割裂爲二”的色彩。這麼多國家希望融入金磚,兩個道理不言自明:一是,金磚機制存在的合理性和強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二是,在世界秩序處於十字路口之際,廣大發展中國家與金磚國家的訴求產生了同頻共振的效應,彼此同舟共濟,共同推動全球秩序走向更加公平、公正。(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所所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