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對各省市上報的都市圈規劃方案加快批覆速度。

繼長株潭都市圈今年3月獲批後,中部地區迎來第二個國家級都市圈。

本月7日晚間,湖北省發改委對外表示,《武漢都市圈發展規劃》近日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批覆。

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對各省市上報的都市圈規劃方案加快批覆速度。截至目前,已批覆的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重慶、武漢等七個國家級都市圈中有4個爲今年內批覆。都市圈建設正成爲帶動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以及參與全球競爭和國際分工的重要空間形態。

專業機構認爲,以都市圈爲平臺變革區域經濟發展,可產生輻射引領的引擎效應、資源聚集的整合效應、要素配置的樞紐效應、梯度賦能的分工效應和科創成果的轉化效應。

武漢都市圈面積收縮

“武漢都市圈”概念是在今年3月15日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長江中游城市羣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下稱《方案》)中首次提出的。

《方案》指出,長江中游城市羣要依託中心城市形成三大都市圈,其中武漢要加快與鄂州、孝感、咸寧、黃岡、黃石等同城化進程,着力打造武漢都市圈。發揮都市圈在更小空間尺度上同城化合作的示範作用,打造城市羣發展強核。

參與《武漢城市圈發展規劃》編制研討的湖北省政府諮詢委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秦尊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武漢都市圈不完全等同於武漢城市圈,它是武漢城市羣的核心部分,而武漢城市圈是一個城市羣。

國家發改委2019年2月19日公佈的《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都市圈是城市羣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爲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爲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從已批覆的6個國家級都市圈來看,2個面積在2萬平方公里左右,3個在3萬平方公里以內。武漢‘1+8’城市羣的國土面積接近6萬平方公里,顯然大大超出了國家對都市圈面積的限定範圍。”秦尊文說,長株潭都市圈只有1.98萬平方公里,最符合《指導意見》標準,上報後很快獲批,而武漢都市圈發展規劃反覆修改,主要就卡在面積範圍上。

秦尊文透露,此次獲批的《武漢都市圈發展規劃》國土面積2萬平方公里可能打不住,但還是“以1小時通勤圈”爲基本範圍,估計最終定在3萬平方公里左右。

定下6萬億GDP目標

湖北省發改委稱,根據批覆,《武漢都市圈發展規劃》實施將積極推動武漢輻射帶動周邊城鎮共同發展,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安全風險聯防聯控,建立健全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都市圈,爲長江中游城市羣一體化發展提供堅強支撐,更好助推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

事實上,武漢都市圈經濟基礎條件比較好。2021年,武漢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0150億元,高於成都都市圈(25011億元)、長株潭城市羣(19231億元),綜合經濟實力位居中西部地區都市圈第一位。

近年來,武漢都市圈在規劃、交通、科技、產業、民生“同城化”發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武漢都市圈已實現 319 項政務服務事項“跨市通辦”,醫療、交通、旅遊等服務“一卡通用”;正在形成研發、主鏈、融資在武漢,製造、配套、投資在都市圈的產業共建發展格局;正在打造軌道上的武漢都市圈,已有5條城際鐵路將武漢和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以及大冶7個城區聯通,到2035年武漢城市圈市域(郊)綜合交通樞紐及城軌線網線路里程將達1300公里。

武漢還開放了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系統端口,爲都市圈兄弟城市解決技術需求。都市圈內的兄弟城市也借力“科創飛地”融入光谷科創大走廊。去年6月,湖北省首個離岸科創園——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在光谷開園。一年來,600多名來自武漢光谷的研發服務人員穿梭於研發中心、中試車間和項目辦公點,爲60公里外的黃石貢獻才智,爲入駐園區的70多家企業解決了52項關鍵技術攻關。

2022年6月18日,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大力發展以武鄂黃黃爲核心的武漢都市圈,將武漢都市圈打造成爲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長極,到2035年建設成爲人口規模超3000萬、GDP超6萬億元的世界城市和都市圈。

秦尊文表示,升級爲國家級規劃的武漢都市圈進入發展快車道,未來應進一步圍繞重大項目、龍頭企業、核心產業共同打造創新鏈,全方面提升“同城化”水平,早日晉升爲世界級都市圈。

都市圈發展的“四新機遇”

不只是武漢。近年來,中央多次強調,要發揮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羣的帶動引領作用。各大城市也正在告別單打獨鬥的階段,步入區域協同發展時代,人口和產業將繼續向大都市圈集聚。

2021年2月至今,《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福州都市圈發展規劃》《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武漢都市圈發展規劃》相繼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正式批覆而上升爲國家級規劃,標誌着中國的都市圈建設已經進入提速發展的新階段。

戴德梁行近日發佈的《2022中國省會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報告》(下稱《報告》)指出,中國省會都市圈發展正面臨着“競合聯動、產業升級、均衡發展、分工協作、人才集聚、網絡建設、生態保護”等多重挑戰。

戴德梁行認爲,以都市圈爲平臺變革區域經濟發展,可產生輻射引領的引擎效應、資源聚集的整合效應、要素配置的樞紐效應、梯度賦能的分工效應和科創成果的轉化效應。

在新的發展格局下,我國省會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有望迎來“新投資、新消費、新產業新城市”四新機遇。具體來說,培育建設都市圈需要構建一體化、同城化的生產生活聯繫,就需要加快 推進中心城區與周邊的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基於此,省會都市圈未來將成爲我國新基建投資的重點區域,爲新基建各個領域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

尊重都市圈發展規律,抓住消費升級風口,提升衣食住行等全產業鏈的服務供給能力,有效配置都市圈周邊資源,這些都爲促進“新消費”帶來機遇;都市圈將繼續加大工業的經濟拉動作用,未來可通過數字技術產業化,創造出更多新的產業和新的業態,並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啓新一輪的快速增長。

當前我國城市化率約64%,距離發達國家80%~90%的城市化率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伴隨中國深度的城鎮化進程, “產城融合、綠色低碳、 服務泛在、宜居宜業、 智慧生態”的新型城市化建設將得以更快的發展,最終實現更高質量的新城市建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