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12月13日訊(記者 付靜)“不會存在運營商保存通信行程卡用戶數據的問題。這些數據本身不是運營商平臺在運營和管理,生成位置信息的原始日誌信息也會定期刪除。”一位資深通信專家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上線34個月共計1034天后,“通信行程卡”服務自今日0時起退出歷史舞臺,用戶數據也將同步刪除。昨日晚間起,包括中國廣電在內的四大運營商先後宣佈將按相關法律規定同步刪除用戶行程相關數據。

今年5月工信部曾披露,大數據技術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信大數據行程卡用戶查詢次數累計已經超過550億次,成爲人人出行的標配和各地防控疫情的重要支撐。行程卡自2020年2月疫情爆發之初即上線,如今已“成爲歷史”,公衆將目光投向後續個人數據的處置問題上。

關於行程卡數據如何刪除,今日有媒體援引廣州電信一位負責人報道稱,“本次刪除是將爲了行程碼單獨記錄的一部分信息,比如軌跡信息,進行銷燬。”

“實際上運營商不掌握通信行程卡用戶數據,行程卡有專門的平臺提供服務。這次疫情嚴重,國家依法使用手機日誌數據,也算是日常中基本無用的數據的價值再利用。運營商會按照原來約定的方法,實時收集日誌,定期刪除日誌,這個不會變。”前述通信專家告訴財聯社記者。

其還告訴記者,運營商在提供通信服務過程中,由於系統管理的需求,手機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連接日誌信息(通常包括手機在什麼時間連接到什麼基站等),運營商依法依規會留存一定時間(通常不超過1個月),但不會存儲用戶的通信信息。這些信息需要定期刪除,並且除用於通信系統管理需求外不可用於其它任何用途。這也是我國法律要求,運營商都嚴格遵守。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新十條”等政策出臺後,近日“告別健康碼”也一度登上熱搜,下一步涉及人臉信息、身份證號等諸多敏感信息的健康碼是否也將退出歷史舞臺,相關數據該如何處置,均有待觀察。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當前不少地區的健康碼已“擴容”,與本地社保、公交、支付等諸多服務打通。前述通信專家稱,“健康碼是否會使用到日常的公共服務中,不是技術問題,是社會治理問題。在其它領域使用,也許還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

(編輯:曹婧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