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解放日報

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凌十居民區爲社區花園建設方案舉辦徵詢會。

松江區中山街道共享健身房由居民民主協商制定《動益空間管理制度》。

閔行區浦江鎮瑞和城大居社區長者食堂用上了智能化供餐售賣系統。 均資料圖片 ■閆加偉 衛敏嵐

編者按 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是當前社會治理領域的重要課題。資深社區工作者、“社鄰家”創始人閆加偉和同事們近期有機會到一些社區走訪。他們發現,“激發社區參與”已成爲不少一流社區的追求。

當前,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全國上下特別重視。前不久,上海也曾召開深化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會議,並以視頻方式連線到基層一線,全市各區、街鎮、居村共1.3萬餘人蔘加。由此,上海各個區、各街鎮有的成立實體化運營的社區治理學院,有的立足於項目,有的着力於體系,積極貫徹大會精神,力爭在基層治理現代化進程的創新實踐中取得佳績。

現在一線優秀社區、一流的社區都在拼什麼、追求什麼?帶着對這個議題的關切,我們近期選擇了一些社區進行了拜訪和考察。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不同的社區因歷史基底、規模大小、人口結構不同,對社區治理各有探索。但走了一圈,我們發現,一流的社區都在拼如何激發社區參與。事實上,激發社區參與,正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體現在哪裏?無論是體現爲服務、項目、活動,還是體現爲居民的切身感受,都需要居民的參與。居民參與的人越多越好、越廣越好,夯實黨的基層執政基礎也是這個核心要求。

不少同行有一個感受,傳統意義上做得非常好的社區在本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未必做得十分出色。在走訪過程中,我們和很多一線社區工作者交流。分析下來,比較典型的原因可能包括:一些傳統意義上做得非常好的社區,在評價工作的標準上沿用了內部績效考覈的辦法。

沿用既有的內部績效考覈辦法,意味着行政系統內部下派的任務完成得好、總結得好。但是,真的碰上像新冠肺炎疫情這樣非常複雜且變化頻繁的挑戰時,以管理型爲主的工作方式未必能夠在動員居民、激發居民參與方面體現出優勢。而且,因爲重視行政評價,基層幹部可能就會把工作精力更多放在評價體系、績效考覈比較重視的方面,服務居民、聯繫居民的主動性、應變能力反而不一定強,從而動員居民的自覺意識就不夠,動員居民的深度就沒那麼深。

反倒是那些比較年輕的社區幹部,主動聯繫居民、利用微信羣等線上手段動員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強,在突發狀況頻發的情況下就表現得特別好。因爲,他們在具體的工作中很快就會意識到居委會單打獨鬥、只是在體制內要資源的侷限性,意識到依靠居民、動員居民團隊力量的重要性。於是,在以年輕的社區幹部爲工作主力的社區出現了不少這樣的現象:因爲居民動員得好,無論是測核酸,還是發放物資,居民志願者支持社區工作的積極性很強。各項事務在居民支持的氛圍下井然有序地展開。

將能人、達人轉化爲社區治理骨幹

疫情常態化防控以來,如何引導來自居民一方的支持力量,轉化爲基層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參與力量,好多社區進行了紮實的探索。

有的社區推出激勵、獎勵措施。比如,在街鎮層面,頒發疫情防控“最美志願者”榮譽證書,通過召開大會、媒體或公衆號發佈等形式,大力介紹先進經驗和事蹟;在社區層面,利用微信文本、海報或者短視頻等形式進行宣傳,促進社區居民對社區事務的關注和認知。有的還推出社區抗疫日記、抗疫小報,講述不同領域能人、達人的故事,形成社區內的“抗疫英雄榜”。針對在職人員,有的社區還會向熱心居民志願者所在單位寄送表揚信,感謝他們對社區的付出。有的社區黨委還推薦抗疫志願者入黨,推薦其作爲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青聯委員的候選人,推薦其加入社區基金會等組織,爲其發展提供廣闊的渠道,讓他們更好地在社區中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有的社區籌建起了社區人力資源庫。在黨建引領下,將社區裏的在職黨員、“團長”、能人、達人等志願者隊伍固化下來,把各種力量擰成一股繩,成爲社區治理的生力軍。有的根據疫情防控期間活躍的積極分子的專業類型、特質、特長等進行了綜合的調研分析,形成了專業人才庫(醫生、律師、教師等)、能人達人庫(攝影、書法、文藝、體育愛好者等)、志願者庫(天生熱心腸、愛奉獻等)。在此基礎上,社區設專員參與管理和統籌,搭建組織框架架構,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從而形成較爲穩定的組織框架和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機制。

在虹口區北外灘街道,一個“社區團長數據庫”正在建立。街道通過全覆蓋排摸,根據“團長”的特長、興趣等進行分類彙總,準備將一部分“團長”發展爲“社區兼職顧問”,邀請其助力基層治理。

還有的社區挖掘培養具備決策力的社區領導者,積極創設崗位,助其成爲“第二樓組長”“網格長”等,讓居民成爲社區組織、項目、活動的帶頭人,成爲社區“參與式治理”的骨幹力量。

無論是上述哪一種舉措,都充分發揮了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羣衆工作優勢,也爲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以老帶新、發揮資源整合功能營造了更好的氛圍,爲帶動更多羣衆爲社區治理出謀劃策創設了更好的條件。從長遠來看,這些舉措都將成爲增強社區在突發事件中的組織能力與動員能力的有力抓手,全方位提升社區工作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創設機會和平臺 讓年輕力量持續發聲

“如今隨着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志願者們都奔赴各自的工作崗位。他們是否仍然有精力和熱情參與社區服務?”這是很多居民區書記的困惑。

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市新居民區書記李娟在社區核心志願者羣裏發出志願者招募令時,發現大家反應積極。爲了讓更多能人志願者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她邀請能人志願者參與小區每年的業主代表大會和居民代表大會,爲社區保有年輕的聲音,爲有想法、有幹勁的能人、達人提供舞臺,鼓勵並支持他們爲加裝電梯、小區公共空間微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言獻策。

在數個月前,普陀區長壽路街道正紅里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潘翔還是一位社區志願者,各種機緣助推之下,他從企業轉崗成爲一名社區幹部,實現了從“第二梯隊”到“第一梯隊”的轉化。其實,這一切都源於普陀區社區“第二梯隊”行動力提升計劃的助推。目前,普陀區不斷吸納在社區表現突出的“樓長、團長、隊長、能人、達人”進入“第二梯隊”。爲了更好地推進該項工作,一方面,區裏積極探索“第二梯隊”隊長任黨組織兼職副書記、“第二梯隊”隊員競選業委會成員、參與物業治理智囊團等方式,助他們迅速融入“第一梯隊”;另一方面,在推進上述工作的同時形成“第二梯隊”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建立報到黨員“每年做一件爲民實事”任務清單等。

在浦東新區洋涇街道,街道的社區自治金項目以項目制的方式,打造了一個需求徵集、立項、評審、管理平臺,協助街道出臺規範化手冊。該街道原本設有傳統的針對社區長者的愛心坊書畫社項目、針對社區家長個人成長需求的閱讀小組項目。隨着社區治理條件與需求的變化,該項目結合當前的新情況發展出了社區微更新等新項目。傳統的愛心坊書畫社項目也從有限學員的“自娛自樂”發展爲邀請更多新學員加入。

該項目前期更多依靠居委會推動實施。如今,居委會在接觸到了更多能人、達人後,感到項目逐漸具備了培育更多項目的運作能力,已醞釀在時機成熟時,助力能人、達人依靠該平臺搭建出更多新項目,助其在社區事務中發揮更多持續性作用。

所有的舉措的推出,都是因爲很多居民區書記意識到,在常態化的社區治理之中,不太可能有如今這麼好的機會,再去激發這麼多人尤其是年輕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必須抓住時機。

在具體的事中找人 在用心做事中凝聚人

社區營造界有一個知名的“術語”叫“搞事情”。說的是,在社區營造工作的推進過程中,沒有事情一定要搞事情,搞事情的目的是通過這些事情吸引更多人的參與。社區裏沒有花園,如果居民有願望,就大家一起想辦法來做一個社區花園。如果更新社區小景點是大家的共同訴求,大家都對建設兒童友好社區等意向感興趣,可以羣策羣力、一起來“搞事情”。

一流的社區之所以都在激發社區參與,事實上就是在“搞事情”。尤其在“搞事情”剛開始的階段,它的目的不僅僅是搞成某件事,更重要的是找人,在具體的事中找人、激發人,在大家一起用心地完成某件事中凝聚人。要找的這些人,就是社區能人、達人。這些社區能人、達人能夠在社區治理體系之中得其所哉、發揮其用,就是真正的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落地。因此,在事情中找人有望成爲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手段。

在浦東新區上鋼新村街道,中共黨員居民陳慜曾主動報名成爲社區人口普查員,並在人口普查工作過程中與居民、居委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係。在濟陽三村樓組長位置空缺時,上鋼新村街道便主動吸納陳慜擔任樓組長,負責樓宇管理事務。社區達人李妮2017年成爲河長志願者時,她的主要工作是圍繞河道巡查展開的。後來,爲了結合河長制來促進居民參與到河道治理中,推動了“牌樓村婦女議事會”建設。慢慢地,李妮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多種途徑爲改進議事會的形式、豐富議事會的內容建言獻策,使河長制落到了實處,也使周邊環境得到了美化。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的潘文才爲退休黨員,曾在建黨100週年時,助力社區開展“麥稈畫黨徽”活動。周浦鎮的能人傅惠琴也以黨員志願者的身份,帶動社區居民志願者參與到社區治理中。

事實上,聚焦社區公共議題、讓居民切身認識到自己所在社區的不足,也是喚起他們改變社區意願的重要前提。遇到不足或難處,只要羣策羣力,辦法總比困難多。

比如,一些社區在疫情期間無法召開線下議事會。社區幹部就通過線上社區吐槽大會等方式,積極發動居民就社區面臨的共同難題展開討論。一些社區以項目爲契機,給予居民參與各項社區事務、爲社區事務建言獻策的機會,讓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積累認同感、獲得歸屬感,同時培養起社區責任感。

在參與社區事務的過程中,很多居民無意中結識了志同道合的鄰居,對他們來說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因爲參與社區事務爲社區貢獻了力量、提升了社區生活品質、結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受到鄰居們的尊重與讚賞,有了這些積極的感受和收穫,不少居民長期參與項目的興趣和主動性都增強了。可見,在社區事務中如何讓參與者形成更好的感受,非常值得社區幹部用心探索。

社區幹部要善理解、多溝通:居民志願者爲什麼要參與?他的初心何在、動力所在?他的參與是不是有序、有效、有規範機制的助力?他說的話、反映的情況有沒有人聽?他的情緒與感受有沒有人重視?

能回答好上述這些問題,相信一定可以成爲社區幹部們的一筆寶貴的經驗。這纔是黨建引領的基層治理機制該發揮的作用。如果沒有及時關注居民的感受和反饋,機制再完美恐怕也可能華而不實、低效甚至無效。當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主觀能動性被激發出來以後,這一點尤其重要。

可喜的是,注重居民在社區參與中的感受和反饋,已成爲當下很多基層街鎮、一流社區在探索的重點。人人蔘與社區治理,全過程人民民主,民主協商的技術、機制、流程、工具,如何提高居民在參與社區事務過程中的滿意度,都是大家在探索的熱點議題。

總體上,很多一流社區都在拼如何激發社區參與。激發參與的關鍵,就是要找到能人、達人,在事中找人,在事中凝聚人。有了這樣的民衆基礎,探索的核心就會聚焦爲讓全過程人民民主等制度建設真正落地,不斷提升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有效性,讓黨建可感、管理無感,讓治理更得人心。

鏈接

規劃師進社區 微更新更可期

■湯嘯天

前段時間,南京西路街道發佈了2023年街道區域化黨建“福民項目”,並舉行居民區黨組織結對共建儀式。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環節,該街道聘任了社區治理顧問。其中,聘請規劃師、律師、健康師進社區的做法頗有新意。

受聘規劃師發言時,上海政法學院教授湯嘯天正在現場。作爲一位法學學者,湯教授一直在法學與新興學科的邊緣地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關心城市發展進程中的社會建設議題,聽了前者的分享後表示很受啓發。日前,他在《中國社區報》上發表了自己的收穫與感想。

近年來,我國城市建設已經從高速增量階段轉向漸進提質的存量更新階段,稱之爲“微更新”。“微更新”顯然不是“大拆大建”,其“微”主要體現爲項目規模小、介入手段輕、功能日常生活化三大特點。一方面,“微更新”必須努力凸顯城市原有的歷史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也必須通過更新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方便。

基層治理現代化,黨建引領是關鍵,城市“微更新”規劃先行是前提。“規劃師進社區”是城市“微更新”的關鍵一步,走活這一步就能取得盤活全局的效果。從居民的角度來說,城鄉規劃的目標是讓城市更美好,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城市“微更新”是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的重要內容和手段之一,更新對象是老舊、閒置、功能使用不合理等空間,根本目的在於改善人居環境。作爲政府爲老百姓辦實事的項目,要真正提升人民羣衆的獲得感也頗爲不易。從理論上講是要用小而精、小而美的微改造,讓街區煥發活力,讓空間適合共享,讓社區更加宜居。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保護與改造、外觀與功能、好看與好用等矛盾,也會遇到衆口難調的難題。

目前,“微更新”雖然主要體現在硬件建設的更新改善,但在發揮培育協商共治意識方面的作用也很大,也是引導居民實施共建共治共享的課堂。一是“微更新”要真正回應民生關切,成爲“解民憂工程”,圍繞居民生活的實際需求,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居住品質,提升羣衆獲得感和滿意度;二是不妨把“微更新”工作與基層協商和居民自治有機結合起來,把聽民意、集民智、解民憂貫穿於更新改造的全過程,讓居民共同參與建設,合力維護改造成效,共享“微更新”成果。

居民是社區的主人,也是社區公共設施的最終使用者。規劃是發展的先導,規劃水平決定了社區品質和居民羣衆的體驗。促進居民參與社區“微更新”的規劃,不僅能夠增強住戶體驗,發揮讓居民瞭解規劃、參與規劃、監督規劃的橋樑紐帶作用,也能問需於民,彙集民間智慧,更好地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

規劃設計從來就不是閉門造車,規劃師也需要接地氣、匯民智、增強用戶意識。“微更新”的核心不是“微”,而是在適度之中體現溫度,即讓居民感受到細緻入微的獲得感。對規劃師而言,走進社區傾聽民意,和居民面對面交流尤爲重要。委派規劃師對接社區網格,既便於專業人員傾聽民意,也有利於化解專業思路與百姓需求之間的不對稱性,在協商之中取得共識。

歡迎廣大市民就上海城市精細化管理獻計獻策。意見和建議請發以下郵箱:[email protected]

非常期待您的來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