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3年,各大車企又將展開了新一輪的“競速”。儘管今年1月份整體銷量“陰跌”,但從多家車企發佈的全年銷量目標來看,車企對於2023年的發展仍然保持較高的信心和預期。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截至發稿,包括主流汽車集團、傳統民營車企和新造車勢力在內共有11家車企透露了今年的銷量目標。其中,傳統汽車集團和民營車企制定的2023年銷量目標相對謹慎保守,平均年度銷量目標增幅在25%左右。新造車企業則普遍爲2023年制定了更高的增幅預期,其中“蔚小理”的目標增長率均超60%,理想汽車更是達到了88%。

主流汽車集團業績分化,年銷目標增幅最高42%

2022年,主流汽車集團經營出現分化,六大汽車集團中長安汽車集團和廣汽集團憑藉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優異表現實現銷量正增長,經營質量穩步提高。相比較之下,一汽集團、東風汽車、北汽集團和上汽集團銷量出現負增長,產品轉型壓力較大,自主品牌發展短板突出。

截至發稿,六大汽車集團中,已有4家發佈了2023年銷量目標,分別是一汽集團、東風集團、長安汽車和廣汽集團。北汽集團和上汽集團則還未發佈明確的2023年的銷量目標。在已發佈銷量目標的4家汽車集團中,東風集團的銷量目標增幅最高,達到了42%;一汽集團由於選擇調低全年銷量目標,使得2023年目標較2022年還削減了10萬輛。

具體來看,東風集團2023年銷量將挑戰全年350萬輛目標。數據顯示,2022年東風集團累計銷售246萬輛,同比下降11.6%。基於上述數據,東風集團2023年的銷量目標顯示出其對市場的較高預期。

長安汽車2023年的目標是銷售280萬輛,高於其2022年設定的245萬輛,對應其2022年實際銷售的234.62萬輛,2023年預計實現同比增長19.34%;作爲2022年少有的完成了銷量目標的車企,廣汽集團設定的產銷目標僅同比增長10%,低於2022年的15%。按照其2022年累計產銷成績計算,廣汽集團2023年產銷目標爲生產272.79萬輛、銷售267.72萬輛。

一汽集團方面,2023年集團銷量目標爲400萬輛,銷量目標增幅約爲25%。一汽集團2022年的年度銷售目標爲410萬輛,實際在2022年銷量爲320萬輛,同比下降8.5%,年度目標完成率爲78.15%。或是源於對整體車市環境的謹慎評估,致使一汽集團2023年的銷量目標略遜於2022年,但25%的增幅對於目前的一汽集團而言仍難言輕鬆。

新勢力銷量預期高,新能源汽車成增長點

國內三大民營車企方面,得益於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攀升,更爲重視發展新能源戰略的自主品牌迎來了高速增長,其中比亞迪更是一舉超越一汽大衆,成功登頂了2022年國內銷冠王。據悉,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表示2023年比亞迪將向400萬輛發起衝擊。但隨後比亞迪回應稱,由於市場、消費需求和供應體系的衆多不確定性,目前2023年公司的銷量目標還不好判斷。

面對當下市場形勢,吉利汽車再次提出了165萬輛的年度銷量目標,與2022年目標保持一致。由於吉利汽車在2022年已經實現了8%的同比增長,所以2023年只需要實現15.14%的同比增幅即可撞線。

不過,對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吉利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表示,2023年力爭要實現新能源產品的三個翻番增長: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翻番增長,超過60萬輛,以及雷神混動和極氪銷量分別同步實現翻番增長。

採取“先揚後抑”銷量策略的長城汽車日前下調了2023年銷售目標。據長城汽車官方披露,公司決定將2023年銷售目標由280萬輛下調至160萬輛,也低於其190萬輛的2022年目標。

與傳統車企不同,新造車企業普遍爲2023年制定了更爲激進的高增長預期。日前,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爲2023年提出新車規劃、交付目標和內部期望,2023年的目標是累計交付45萬輛車,即2023年交付近20萬輛車,目標增長率達到65.6%。

蔚來2023年的目標更爲明確,就是超過雷克薩斯燃油車銷量。數據顯示,蔚來2022年累計交付新車12.25萬輛,同比增長34%,而雷克薩斯2022年在華累計銷量18.39萬輛。由此推算,蔚來對於2023年的銷量目標在20萬輛左右,銷量目標增幅約爲63.2%;而據哪吒汽車聯合創始人、CEO張勇提出的2023年哪吒汽車目標銷量25萬輛計算,2023年公司目標增長率約爲67%。

理想汽車方面,儘管並未正式公佈2023年的具體銷量目標。但據接近公司方面人士透露,2023年理想汽車設定的總銷量目標在25萬輛至30萬輛區間。即便按照25萬輛計算,理想汽車目標增長率也高達88%。

“近年來,中國品牌車企緊抓新能源、智能網聯轉型機遇,推動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升級和產品結構優化,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同時,企業國際化的發展更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中汽協副祕書長陳士華表示,相信2023年中國品牌汽車市場銷量和佔有率還會有一定的提升。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證券日報之聲”(ID:securitiesdaily),作者:龔夢澤,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