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很多農村父母外出務工,把孩子留在家鄉,形成了大量留守兒童羣體。2021年以來,我們分赴河南、湖北、湖南、江西4省共10縣(區)展開專題調研。調研發現,中部農村留守兒童比例很高,部分農村佔比超過50%。學校及家長反映手機管理是普遍的難題,其中最爲困難的是留守兒童羣體。國家應當將通過積極干預、防止嚴重的手機沉迷作爲政府關心與服務留守兒童工作的重中之重。

留守兒童沉迷手機的成因

我們面向河南、湖北、湖南三省九縣(後文簡稱“三省調查”)中小學生家長開展了留守兒童手機管理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3172份。調查顯示,40.4%的留守兒童有專屬手機,49.3%的留守兒童使用長輩的手機。看短視頻和玩遊戲是留守兒童主要的上網娛樂方式,佔比分別是69%、33.1%。67.3%的家長認爲自家孩子出現了手機沉迷的趨勢,其中21.3%的家長認爲孩子嚴重沉迷手機,事態已十分嚴重。江西某縣六年級某班,老師反映週末在家玩手機10個小時以上的同學超過了一半。

留守兒童沉迷手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總結爲四點:

第一,互聯網快速發展,爲留守兒童上網提供了基本條件。首先,快速普及的互聯網成爲農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近10年,國家在農村大幅投資電信基礎設施建設,農民互聯網使用成本迅速降低,留守兒童接觸使用互聯網極爲便利,互聯網成爲其認識世界的主要窗口。其次,一些資本化的互聯網產業不斷吸引着留守兒童沉迷其中。僅僅是網絡遊戲產業,每年就有上千億的規模。在利益驅動下,互聯網廠商不斷開發新產品增加用戶黏性,吸引留守兒童進入互聯網。最後,互聯網使用規範尚不完善。國家和社會還沒有形成相應的使用規範和價值觀,互聯網負面效應被放大。

第二,家庭管理缺位,導致留守兒童長時間使用手機。留守兒童監護人無法約束留守兒童使用手機。祖輩在照看兒童的同時,需要做農活或者其他工作,很難全程看護。爲讓兒童不打擾到自己,節假日時甚至會將手機當作“保姆”,這樣,兒童既不會亂跑,也不會打擾自己,導致留守兒童過早擁有支配手機的權力,很早開始便對網絡世界產生依戀。很多老師反映留守兒童的假期生活就是玩手機,既不學習,也不出去玩,彷彿活在手機世界裏面。近年來疫情防控期間中小學生上網課,進一步加劇了沉迷手機的程度。

第三,同輩羣體示範,導致手機沉迷成爲新潮流。在家庭影響能力較弱的情況下,同輩羣體中的流行觀念會深深影響留守兒童成長。不僅僅是留守兒童,一般的農村兒童也普遍沉迷手機。爲了能夠合羣,留守兒童會主動去關注同輩羣體關心的事物。湖南某縣一名鄉鎮小學校長說,“學校裏玩手機的學生比例達到70%—80%”。河南某縣一所學校的心理老師做現場測驗,問學生喜歡什麼,結果55人的班級中,男生全部異口同聲地說“遊戲!”

第四,學習環境自由,加劇留守兒童沉迷手機。近幾年,中小學“減負”工作迅速推進。“減負”目的是減掉壓在中小學生身上過重的課外課內負擔,在農村卻產生“意外”後果。與城市不同,農村課外培訓班原本就少,爺爺奶奶也很少有輔導能力及意識。留守兒童除了課內時間被老師監管學習以外,課餘時間一般處於無人管理狀態。同時,留守兒童幾乎沒有課外學習任務。玩手機便成爲他們消磨時間的主要方式,加劇了手機沉迷。

沉迷手機的嚴重危害

長期沉迷手機,使得互聯網主導了留守兒童成長的方向,這是過去留守兒童不曾面對的新問題。這一問題的危害具體表現爲身心不健康、精神坍塌與抗拒正常學習等。

第一,長期接觸不良網絡內容,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沉迷手機而忽略戶外活動和身體鍛鍊,導致青少年體質下降。湖北某縣一中學2021年例行體檢中發現,初一年級30%的學生達到重度視力不良,初三年級一個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戴眼鏡;留守兒童更容易接觸到暴力、色情(包括軟色情)等不良內容,產生極端心理問題。

第二,“三觀”扭曲,造成嚴重精神坍塌問題。網絡主導下,留守兒童的社會交往與價值觀念都來源於網絡。調查發現,學校只能影響在校期間,課外時間裏,娛樂化和遊戲化的網絡世界反而成爲留守兒童“引路人”。網絡世界宣揚的娛樂化、遊戲化的價值觀念,如及時行樂、拜金主義潛移默化塑造着留守兒童的“三觀”,造成嚴重的精神坍塌。在他們看來,“網上說的都是對的,現實當中的老師和家長什麼都不懂。”在互聯網面前,家庭、學校都失去了傳統的話語權。

第三,抗拒正常課程學習,少數人甚至自我放棄。許多沉迷在遊戲當中的留守兒童都對學習產生了厭倦和抗拒心態,嚴重者甚至自我放棄。在學習態度都成問題的情況下,留守兒童難以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素質。三省調查顯示,58.5%的家長認爲使用手機對學習成績有負面影響,22.6%的家長則認爲負面影響嚴重。許多老師反映,不少學生的學習狀態基本就是“回家熬兩天,在學校睡五天,渾渾噩噩,無心向學”。疫情網上教學期間,則是厭學情緒大爆發的階段。由於只能上網課,許多留守兒童都擁有了手機,他們難以自控,又缺乏家庭監管,成績普遍下降,低分率大幅度提升,正常開學後,老師不得不專門再花時間來補課。

防止手機沉迷的對策

第一,以學校爲中心,將手機與網絡管理常規化,加強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網絡教育。可以將手機管理教育納入課程,以學校爲主,加強對留守兒童和他們的監護人的網絡教育,增加家校協同管理手機的能力。對家長的教育目的是讓監護人(尤其是老年人)充分意識到在家庭中嚴格手機管理、教育孩子合理使用手機的極端重要性。學校還可以通過召開家長會、定期家訪等方式教育家長,就手機管理的方式進行溝通,達成共識,達到課內課外教育相結合。

第二,在留守兒童佔比大的農村學校,探索校內手機管理的各類有效措施。爲了扭轉手機管理的失控狀態,一些中小學校探索配置探測器,儘可能杜絕手機在校園出現。加強校內巡查力度,不定時在課堂或課間巡查。在寄宿制學校中,加強夜間就寢後的巡查。在管理難度特別大的學校,還可以聘請專門團隊。教育部門可以對一些重點學校加強相關資金支持。

第三,探索將手機管理工作延伸至課外,最大程度減少留守兒童接觸手機時間。課外時間,尤其是暑假等長時間假期,是留守兒童沉迷手機的“黃金時間”,需要加大管理力度。農村中小學可增設時間較短的第三學期,在該學期中充分利用已有師資,開展多種形式的素質教育課程,如思想教育、勞動教育、歷史教育和音樂體育等,將留守兒童課外時間利用起來,讓他們遠離手機,同時又能促進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補上素質教育的短板。

第四,國家要強化監管措施,爲留守兒童創造一個綠色網絡環境。互聯網發展不僅關係經濟,更關係兒童成長和國家未來,具有戰略意義。國家採取的一些如限制未成年人遊戲時間等監管措施,實踐效果有限,未成年人仍可通過各種方式逃脫。建議監管範圍要從遊戲擴大到短視頻、直播、網絡小說與社交軟件等。同時進一步立法和出臺政策強化互聯網企業內容審覈責任,爲留守兒童創造綠色網絡環境。

第五,政府相關部門要提高問題發現和干預能力。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提出要對未成年人進行網絡保護。政府相關部門要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保持密切關注和引導,發現存在嚴重手機沉迷等異常狀況時,需要及時介入干預,防止出現更爲嚴重的身心健康問題。在干預過程中,多元力量協調非常重要,要結合政府(共青團、婦聯)、學校、家庭、社區、醫院、社會組織等力量。

(作者: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