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週報-時代在線

3月2日,在2023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時代財經獲悉,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馮興亞計劃提交7項建議,涵蓋汽車消費、國產芯片應用、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智能駕駛汽車發展、開展中外律師事務所聯營試點、加快建設廣河高鐵項目等多個方面,其中前三個方向的建議備受汽車圈關注。

2020年下半年至今,芯片短缺問題一直困擾着諸多車企和行業。2022年12月16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張永偉在2022全球智能汽車產業峯會上透露,“三年來,芯片短缺導致全球汽車產量減少了約1500萬輛,在中國減少200萬輛以上。這就是芯片短缺對汽車行業帶來的深刻影響。”

廣汽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馮興亞 來源 | 廣汽集團

隨着行業智能化的進步,汽車單車所搭載的芯片數量越來越多。數據顯示,在傳統燃油車中,單車所需的芯片數量爲300~500顆,而在電動智能化時代則超過1000顆,高等級自動駕駛汽車會超過3000顆。不過,在這個蓬勃發展的汽車芯片行業中,國內汽車芯片佔比並不高。張永偉表示,國內汽車芯片的供給率不足10%,最低的不足1%,也就是每輛車所需的芯片90%以上都靠進口,或者掌握在外資公司手裏,這就決定了不論是普通芯片還是一些關鍵芯片,特別是智能芯片,未來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但瓶頸也越來越高。

針對上述現象,馮興亞建議,要大力提高國產芯片的應用率,一是從政策層面加快引導產業轉型,推動“卡脖子”及高端芯片的研發及應用,並加大政策刺激力度,在芯片的研發端、應用端及汽車消費端等多方面研究和出臺針對國產芯片全產業鏈條的鼓勵措施;二是加速完善汽車芯片的配套措施,健全汽車芯片應用保障機制、完善細分領域技術規範和測試標準。

值得關注的是,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方面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供應造成不小困擾,而充電樁、換電站等配套補能設施的不完善則在消費、服務端影響了行業發展速度。根據公開報道,在不久前的春節長假期間,由於高速路車流激增,部分服務區出現新能源車充電排隊現象,動輒數小時的排隊時間再次引發輿論關注。

有業內人士認爲,不應只將補能解決方案侷限於充電樁一條道路上,還應該拓展發展換電路線。華寶證券在研報中稱,充電是解決續航補能焦慮的主要配套手段,換電憑藉高效+應用場景試點和充電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補能配套發展。

不過,目前的換電行業還處於起步階段,電池標準規格不一,資源共享缺乏基礎等問題尚待解決。對此,馮興亞建議,應加快全國換電模式推廣的整體佈局,研究出臺各類對換電模式支持的扶持政策,扶持獎勵汽車企業推出換電車型、加大車電分離政策鼓勵,在國家取消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免徵政策後,針對換電車型免徵電池部分的購置稅。同時由政府牽頭組織企業或行業協會加速統一電池標準,並同步開展公共領域車輛換電試點,在電池規格與換電站標準上統一先行先試,推動汽車電池全面標準化快速落地。

2月3日,工信部等八部門發佈《關於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支持換電、融資租賃、“車電分離”等商業模式創新,加強停車場站等專用充換電站建設,推動充換電設施納入市政設施範疇。華寶證券認爲,換電模式經濟性顯現,產業資本加大投入+主機廠大力推廣下換電模式有望加速推進。在此過程中,產業資本的大力投資以及主機廠的換電服務合作和換電車型的發行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行業將因此駛入快車道中。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