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銀協

爲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總結2022年度銀行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成果,樹立良好的行業社會形象,2023年3月24日,中國銀行業協會“2022年銀行業十件大事發佈會”在京召開。

中國銀行業協會自2007年以來連續第16年組織開展“銀行業十件大事”發佈工作。2022年度共徵集到來自中國銀行業協會廣大會員單位、各專業委員會以及央級、主流媒體報送的行業大事414件。經由政府相關部門、監管部門、媒體、高校專家及行業內經濟學家組成專家評委會開展評審,經嚴格履行相關程序,最終審定“2022年銀行業十件大事”。

2022年銀行業十件大事

(主標題版)

一、黨的二十大提出了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等系列綱領性要求,銀行業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不折不扣做好中央巡視反饋問題整改工作,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二、深入落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銀行業多措並舉向實體經濟讓利,惠企利民,助力穩大盤、穩市場主體

三、金融“十六條”新規出臺,堅持“房住不炒”,“保交樓”專項借款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因城施策實施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建立首套住房貸款利率政策動態調整機制,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四、貫徹“金融支持創新體系”,《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發佈,設立科技創新再貸款,數字人民幣試點擴容,以數字化轉型推動銀行業高質量發展,構建適應現代化經濟發展的數字金融格局,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五、資管新規正式實施,銀行理財公司改革穩步推進,監管制度日臻完善,推動資管業務迴歸本源。影子銀行野蠻生長得到根本遏制,具有“類信貸”特徵的高風險影子銀行較歷史峯值大幅壓降

六、養老保障“第三支柱”正式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擴容,特定養老儲蓄試點啓動,銀行業服務養老事業取得新進展

七、深入踐行碳達峯碳中和理念,銀保監會出臺《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人民銀行牽頭制定《G20轉型金融框架》,《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同行動方案》發佈,持續加大對綠色低碳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促進經濟、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

八、堅定不移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落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支持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建設,拓寬重要金融領域的中外合作,營造更加優質的營商環境 ,進一步推動構建高水平金融開放格局

九、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聯合發佈舉措,銀行業着力推出新市民金融服務方案,金融普惠美好生活

十、銀行業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發揮金融主力軍作用,爲實現共同富裕貢獻力量

2022年銀行業十件大事

(說明稿)

一、黨的二十大提出了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等系列綱領性要求,銀行業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不折不扣做好中央巡視反饋問題整改工作,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概述:10月24日,人民銀行黨委及外匯局黨組、銀保監會黨委分別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屆一中全會精神。要求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黨的二十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堅持和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將加強黨的領導貫穿於金融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堅定捍衛“兩個確立”,更加自覺地踐行“兩個維護”,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不斷增強金融監管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切實提高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能力。

銀行業深入貫徹《中共中央關於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決定》,緊緊圍繞 “五個牢牢把握”“九個深刻領會”“七個聚焦”等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組織宣講活動。人民銀行黨委印發《關於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銀保監會黨委印發《中國銀保監會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就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出部署。廣大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全面安排部署貫徹落實工作。不斷增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持續加強黨的建設,促進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有機融合,充分發揮金融機構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領導作用。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巡視整改的重要指示和黨中央印發的《關於加強巡視整改和成果運用的意見》,按照十九屆中央第八輪巡視的反饋和整改工作要求,不折不扣做好中央巡視反饋問題整改工作,把巡視整改和成果運用融入日常工作、融入深化改革、融入全面從嚴治黨、融入隊伍建設,更好發揮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引領保障作用,全力以赴做好巡視“後半篇文章”。銀保監會黨委、駐會紀檢監察組5月26日聯合印發《關於深入推進銀保監會系統清廉金融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試行)》,把清廉金融文化建設作爲全系統巡視整改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引領帶動銀行機構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9月8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清廉金融文化建設倡議書》,推動清廉文化建設見效落地。

推薦理由: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爲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指明瞭方向。銀行業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將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以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爲引領,以落實中央巡視整改要求爲契機,堅決打贏反腐敗鬥爭攻堅戰持久戰,促進新時代銀行業高質量發展。

二、深入落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銀行業多措並舉向實體經濟讓利,惠企利民,助力穩大盤、穩市場主體

概述:5月31日,國務院印發《紮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提出六個方面33項措施,鼓勵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貨車司機貸款及受疫情影響的個人住房與消費貸款等實施延期還本付息,加大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力度,繼續推動實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年內,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出臺多項措施,引導銀行業進一步加大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全力以赴穩住經濟大盤。

4月,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印發《關於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服務的通知》,從支持受困主體紓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外貿出口發展三個方面,提出加強金融服務、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23條政策舉措。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座談會,加大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支持,保障物流暢通和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循環。銀保監會發布《關於2022年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工作的通知》,推動銀行業繼續實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戶數“兩增”。5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召開主要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會,要求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6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受疫情影響困難行業企業等金融服務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大對受疫情影響嚴重行業企業等市場主體紓困解難、企穩恢復的金融支持。11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還本付息日期原則上最長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全國性商業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穩經濟大盤政策措施落實工作。

2022年以來,人民銀行創設多個專項再貸款工具,強化對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受疫情影響行業的支持。4月25日、12月5日兩次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中國銀行業協會貫徹落實銀保監會《關於規範銀行服務市場調節價管理的指導意見》,督促各商業銀行有效落實降費相關文件部署,協同推進減費讓利專項工作。據統計,自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商業銀行降費金額共計241.57億元。發佈《關於主動加強金融服務 全面助力穩住經濟的倡議書》,引導會員單位進一步加強對因疫情暫時遇困行業企業和相關羣體的金融支持。

銀行業金融機構及時出臺助力穩住宏觀經濟大盤具體措施,全面做好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各項工作。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21.31萬億元,同比多增1.36萬億元,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超23萬億元,同比增長23.6%,近五年年均增速約25%。2022年前9個月,國有大型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8.3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89萬億元,超額完成全年1.6萬億元增量目標。年內,爲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貨車司機等辦理延期還本付息金額超過4萬億元。

推薦理由:銀行業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部署要求,深入落實穩經濟大盤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向實體經濟讓利,降低市場主體經營成本,助力穩市場主體、穩就業創業、穩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撐,彰顯了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用足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有力補充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重大項目資本金,有效保障了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多元化融資需求。

三、金融“十六條”新規出臺,堅持“房住不炒”,“保交樓”專項借款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因城施策實施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建立首套住房貸款利率政策動態調整機制,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概述:2月8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通知,明確保障性租賃住房有關貸款不納入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5月15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調整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對於貸款購買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家庭,首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調整爲不低於相應期限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減20個基點,二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政策下限按現行規定執行。9月29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通知,決定階段性調整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符合條件的城市政府,可自主決定在2022年底前階段性維持、下調或取消當地新發放首套住房貸款利率下限。

11月12日,銀保監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民銀行聯合發佈《關於商業銀行出具保函置換預售監管資金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導商業銀行按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向優質房地產企業出具保函置換預售監管資金。

11月23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從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積極做好“保交樓”金融服務、積極配合做好受困房地產企業風險處置、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階段性調整部分金融管理政策、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等六個方面提出16條措施,明確了下一步房地產金融工作的總思路。

12月31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通知,建立首套住房貸款利率政策動態調整機制。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和同比連續3個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階段性維持、下調或取消當地首套住房貸款利率政策下限。

銀行業金融機構落實人民銀行、銀保監會關於做好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相關要求,強化對房地產業貸款支持,滿足房企、購房者的合理信貸需求,堅持風險可控,穩中求進,全力支持“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9月22日,國家開發銀行向遼寧省瀋陽市支付全國首筆“保交樓”專項借款,支持遼寧“保交樓”項目。11月8日,全國首個住房租賃基金正式設立,建設銀行發起設立的建信住房租賃基金(有限合夥)、建信住房租賃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並與北京、重慶等地簽署子基金意向協議,簽署了首批10餘個項目收購協議,募集規模爲人民幣300億元。截至8月末,中國信達已落地房地產風險化解項目20個,投放金額102.85億元,保障12335套商品房按期交付。

“保交樓”專項借款工作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專項借款資金已基本投放至項目,資金投入帶動形成一批實物工作量,有效促進了項目建設交付。

推薦理由:當前房地產市場處在築底和風險化解的關鍵時期,金融監管部門全面調整優化房地產金融政策,銀行業落實相關要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保持房地產融資合理適度,助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的實現。維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推動積極穩妥防範化解房地產風險、促進行業平穩健康發展。

四、貫徹“金融支持創新體系”,《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發佈,設立科技創新再貸款,數字人民幣試點擴容,以數字化轉型推動銀行業高質量發展,構建適應現代化經濟發展的數字金融格局,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概述:2022年初,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要求高質量推進金融數字化轉型,健全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

1月17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要求銀行機構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科學制定數字化轉型戰略,統籌推進工作。

4月28日,人民銀行宣佈設立科技創新再貸款,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額度爲2000億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兩次,發放對象包括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共21家金融機構,按照金融機構發放符合要求的科技企業貸款本金60%提供資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速超過40%。據悉,人民銀行已安排分兩批各發放2000億元,共計4000億元。

2022年以來,數字人民幣持續推廣,試點範圍不斷擴大,應用場景不斷豐富,人民銀行吸收興業銀行作爲既六大國有銀行、網商銀行、微衆銀行和招商銀行之後第10家指定運營機構。全國首個數字人民幣應用官方信息平臺——“數字人民幣西安通”上線試運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和西安銀行等7家機構共同參與。農業銀行發放全國首筆數字人民幣普惠貸款,實現了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上的首創性突破。

銀行業持續加大數字化轉型資源投入,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數量持續增長,通過對業務經營、數據治理、金融科技、風險管理、組織架構等各個層面的數字化改造,構建更穩定、可持續的銀行數字化發展新模式,不斷夯實數字化轉型基礎。工商銀行數字化業務量佔比超過98%,個人手機銀行客戶規模已突破5億戶。郵儲銀行新一代個人業務核心系統全面投產上線,爲推動數字化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招商銀行近1.8億零售客戶全面遷入自主研發的金融交易雲。“平安3號衛星(泰景一號01星)發射升空,平安銀行“星雲物聯計劃”再添一星,共同支持供應鏈金融服務。

推薦理由:黨中央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引導金融資源向科技企業及科技創新領域集聚,對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意義。銀行業加快打造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適應的數字生態金融服務格局,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五、資管新規正式實施,銀行理財公司改革穩步推進,監管制度日臻完善,推動資管業務迴歸本源。影子銀行野蠻生長得到根本遏制,具有“類信貸”特徵的高風險影子銀行較歷史峯值大幅壓降

概述:2022年1月1日起,由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並正式實施,該意見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理財正式迎來真淨值時代。8月22日,銀保監會發布《理財公司內部控制管理辦法》,要求理財公司建立全面、制衡、匹配和審慎的內控管理機制和組織架構。

在“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則下,銀保監會已批准31家銀行理財公司籌建,包括國有6大行、11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1家農商行的旗下子公司以及5家合資理財公司,30家已經獲准開業。

中國銀行業協會8月發佈《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與創新研究報告(2022)》,成爲國內首份全面覆蓋各類資管機構,深度解讀境內外資管市場的研究報告。

截止上半年,理財公司存續產品存續規模19.14萬億元,同比增長91.21%。截至6月底,保本理財產品規模已由資管新規發佈時的4萬億元,壓降至零,淨值型理財產品餘額27.72萬億元,佔比95.09%,淨值化轉型顯著。

推薦理由:資管新規正式實施,意味着金融業的資產管理業務向淨值化全面轉型,打破剛性兌付、保本理財退出市場等成爲行業新特點。資管業務逐步迴歸本源,對防範金融風險、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

六、養老保障“第三支柱”正式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養老理財試點擴容,特定養老儲蓄試點啓動,銀行業服務養老事業取得新進展

概述: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發佈,規定“在中國境內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均可以參加”“參加人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的上限爲12000元”,養老保障“第三支柱”正式實施。

銀保監會2月21日發佈《關於擴大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範圍的通知》,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範圍由“四地四機構”擴展爲“十地十機構”。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地區擴大至北京、瀋陽、長春、上海、武漢、廣州、重慶、成都、青島、深圳十地,試點機構擴大至工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中銀理財、農銀理財、中郵理財、光大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和信銀理財十家理財公司。加上2月獲批參與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貝萊德建信理財,目前共有11家理財子公司參與養老理財產品試點。4月28日印發《關於規範和促進商業養老金融業務發展的通知》,對商業養老金融的業務規則作出原則性規定,支持銀行機構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倡導穩步推進商業養老金融發展。

7月15日,銀保監會、人民銀行發佈《關於開展特定養老儲蓄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由工、農、中、建四家大型銀行在合肥、廣州、成都、西安和青島五個城市開展特定養老儲蓄試點,單家銀行試點規模不超過100億元,試點期限爲一年。工行11月20日率先開啓,至11月30日,首批試點的四家大型銀行均已發行特定養老儲蓄產品。

11月4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佈《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對個人養老金參加流程、資金賬戶管理、機構與產品管理、信息披露、監督管理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11月17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印發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個人養老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公佈首批開辦個人養老金業務的機構名單,確定6家大型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5家城市商業銀行和11家理財公司,可以開辦個人養老金業務。11月2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等36個先行城市或地區啓動實施。

11月30日, 民政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加強養老機構非法集資防範化解工作的意見》,對常態化養老機構非法集資防範化解工作作出制度安排。

推薦理由:人口老齡化是未來若干年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第三支柱個人養老事關重大民生。金融監管部門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銀行業作爲國內養老金融的主力軍,加速推進養老金融發展,構建多層次養老體系,增強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七、深入踐行碳達峯碳中和理念,銀保監會出臺《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人民銀行牽頭制定《G20轉型金融框架》,《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同行動方案》發佈,持續加大對綠色低碳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促進經濟、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

概述:6月1日,銀保監會印發《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要求銀行機構將環境、社會、治理要求納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強化環境、社會、治理信息披露和與利益相關者的交流互動,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堅持穩中求進,調整完善信貸政策和投資政策,積極支持清潔低碳能源體系建設,防止“一刀切”和運動式減碳。

人民銀行深入參與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峯會(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牽頭制定了《G20轉型金融框架》,並在11月舉行的G20第十七次峯會上公佈,對推動金融支持高碳排放行業和企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將德意志銀行(中國)、法國興業銀行(中國)納入碳減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機構範圍,碳減排支持工具參與主體進一步擴容。自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實施以來,截至9月末,人民銀行分別累計發放資金2469億元和578億元;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碳減排貸款超過4000億元,帶動減少碳排放8000多萬噸。

銀行業金融機構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落實煤電等行業綠色低碳轉型金融政策,加大對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支持。截至2022年末,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餘額20.64萬億元,較年初新增5.21萬億元,增幅33.76%,高於各項貸款增速22.7個百分點。當前,上市銀行已經初步建設了相對完備的ESG披露體系,多地及部分銀行已開啓個人碳賬戶試點。工商銀行成功發行100億元境內首單商業銀行碳中和綠色金融債,境外發行了全球多幣種“碳中和”主題綠色債券。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IFC)與青島銀行達成合作意向,安排了1.5億美元藍色銀團貸款,是IFC爲首的國際開發機構在中國的首筆藍色金融投資。

12月14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參與共同承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中國角”—銀行業自然與氣候行動主題邊會,代表120餘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國際組織發佈了《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同行動方案》,爲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金融力量。

2022年末,綠色信貸月23萬億元,同比增長35.7%。這些貸款主要分佈在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等領域。綠色債券存量規模超過1.26萬億元,綠色貸款餘額、綠色債券存量規模都居世界前列。

推薦理由: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生態興則文明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銀行業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兩個大局,爲保護生態環境、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重要貢獻。

八、堅定不移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落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支持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建設,拓寬重要金融領域的中外合作,營造更加優質的營商環境 ,進一步推動構建高水平金融開放格局

概述:2022年1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實施,標誌着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落地。銀行業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關於實施好RCEP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提升貿易投資的金融服務質效,推動區域內經濟高質量發展。

1月27日,第二批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試點銀行名單公佈。光大銀行廣州分行、華僑永亨銀行(中國)珠海分行、大新銀行(中國)廣州分行、上海銀行深圳分行、廈門國際銀行珠海分行、創興銀行等14家銀行入圍。至此,“跨境理財通”內地試點銀行增至27家,香港地區試點銀行增至24家。

7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兩項新的金融對外開放政策:一是啓動香港與內地互換通,在債券通基礎上,境內投資者通過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鏈接,參與兩地金融衍生品市場,這一機制安排有利於滿足投資者利率風險管理要求。二是建立人民幣與港幣間的常備安排。將雙方自2009年起建立的貨幣互換安排升級爲常備互換安排,協議長期有效,互換規模由原來的5000億元人民幣/5900億元港幣擴大至8000億人民幣/9400億元港幣,以進一步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更好支持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動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穩健發展。

2018年以來,在原有開放的基礎上,銀保監會先後三次出臺了34條新的開放措施,大幅放寬了市場準入,基本實現了中外資業務範圍一致,拓寬了重要的金融領域的中外合作,近五年來,在華外資銀行資產增長了近30%。9月23日,《中國銀保監會關於修改部分行政許可規章的決定》發佈,進一步放開對外資銀行發債等審批事項。11月30日,發佈《外國銀行分行綜合監管評級辦法(試行)》,進一步完善外國銀行分行監管評級體系,促進穩健運營。

金融業開放政策持續推進,外資銀行在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中國商業銀行加大對外交流合作的力度,提升全球金融資源配置能力和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滿足多元化、國際化投資需求。施羅德交銀理財有限公司、德國巴登-符騰堡州銀行上海分行獲准開業,貝萊德建信理財公司參與養老理財產品試點。香港大新銀行在已有法人子行的基礎上再新設母行直屬分行,成爲全國首家“雙牌照”銀行。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的權重已居第三,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經濟體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

推薦理由: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堅持的政策導向,既是金融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金融監管部門始終堅持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出了多項政策及措施,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格局邁出堅實步伐。

九、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聯合發佈舉措,銀行業着力推出新市民金融服務方案,金融普惠美好生活

概述:3月4日,銀保監會、人民銀行發佈《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針對新市民在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的金融需求,鼓勵引導銀行機構積極做好與現有支持政策的銜接,結合地方實際,因地制宜強化產品和服務創新,高質量擴大金融供給,提升金融服務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通知》發佈後,各地銀保監局陸續出臺相關舉措,細化監管要求,推動銀行業加強對新市民的金融服務力度。廣大銀行金融機構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強化對新市民創業就業的金融支持;加強住房金融服務,滿足新市民安居需求;完善健康和養老金融服務,增強新市民基礎民生領域保障;落實政策要求,加強新市民培訓教育金融服務;針對新市民特點,提升基礎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方式。工商銀行推出“1+3+X”專屬金融服務體系,重點圍繞安居、創業、醫療三大核心場景,以及養老、就業、教育和金融素養提升等X項延伸場景,爲新市民提供優質金融服務。農業銀行聚焦新市民在安居樂業、便捷消費、醫療養老、教育培訓等方面的金融服務需求,提出十四條工作舉措,形成“521”新市民金融服務綜合方案。交通銀行推出《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行動方案》,圍繞新市民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相關“金融+非金融”服務需求,出臺10項助力新市民的惠民利民舉措。光大銀行打造“光大雲繳費”,構建便民金融服務生態體系,截至10月末,繳費服務人次超過20億。

目前,覆蓋新市民的金融產品超過3萬個。

推薦理由:新市民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力量。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對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具有重大意義。銀行業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舉措。

十、銀行業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發揮金融主力軍作用,爲實現共同富裕貢獻力量

概述:2月2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即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發佈,首次將“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單列爲一項重要內容。監管部門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中央一號文件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聚焦農業農村重點領域,穩步加大信貸資金投入,強化農村金融環境建設,不斷提高金融服務質效。

3月30日,人民銀行印發《關於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導金融系統優化資源配置,精準發力、靠前發力,切實加大“三農”領域金融支持,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4月2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2022年銀行業保險業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通知》,從確保涉農金融投入穩定增長、優化涉農金融供給體制機制、聚焦服務鄉村振興重點領域、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務水平、強化農村金融環境建設等方面提出具體工作舉措。

年內,銀保監會引導銀行機構向農村地區設立網點、延伸服務,有效解決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問題,目前已基本實現“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銀行業金融機構持續加大鄉村振興重點領域信貸投放力度,優化金融服務供給體系和服務機制,強化關鍵領域金融產品供給,在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農發行全面完成農發基礎設施基金2459億元的投放任務,支持基礎設施領域項目1677個,涉及項目總投資近3萬億元。農業銀行前三季度“惠農e貸”增量達到2096億元,增速38%,餘額突破7500億元,在國務院國資委指導支持下,創新推出“央企興村貸”金融服務模式,這是國內首個爲國資央企投身鄉村振興提供專門服務的金融方案。招商銀行發行全國首單鄉村振興主題的綠色金融債券。民生銀行創新推出了“農牧貸”“農貸通”“棉農貸”“光伏貸”等特色產品,不斷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力度和溫度。

截至12月末,全國涉農貸款餘額共49.25萬億元,同比增長14%。

推薦理由:2022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個五年計劃的收官之年,也是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之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羣衆內生髮展動力。銀行業堅持以更高站位、更高標準、更實舉措,重點聚焦糧食安全、鞏固脫貧攻堅、涉農經營主體、鄉村建設等“三農”重點領域,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貢獻金融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