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勢力爲傳統車企“紓困”。

5月27日,有媒體爆料稱,已經停擺兩年的北京現代第一工廠,將被理想汽車接手,打造成後者的全球旗艦生產基地。

此外,據一張文件截圖顯示:24日,理想汽車全球旗艦工廠落戶順義區。總投資60億元,依託原北京現代一工廠廠房及土地資源,打造工廠,開展整車、核心零部件、自動駕駛等關鍵技術研發,計劃引入各類人才2000人以上。

不過,截止扉旅汽車發稿時,雙方均不予置評。

 

北京現代:風光不再

 

這幾年,北京現代很喪。

剛剛過去的四月份,僅有3萬多銷量的北京現代,在國內汽車廠商銷量排行榜中,已經跌至第18名,而此前它的位置是第4名。

 


 

2002年,北京現代成立。僅用16年的時間,累計銷量便突破1000萬輛,堪稱“北京現代速度”。風頭正勁之時,連續4年年銷破百萬輛。2016年到達高光時刻,年銷量達114萬輛。

市場體量迅速崛起之際,北京現代對產能佈局也進行了比較激進的調整。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順義三座工廠共計105萬輛產能的基礎上,2015年,北京現代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裏又接連投建了河北滄州和重慶兩座工廠,兩座工廠產能均爲30萬輛。至2017年重慶新工廠正式投產時,北京現代在國內已經具備165萬輛的總產能,直追南北大衆。

但過激的野心,等來的卻是銷量的雪崩。扉旅汽車梳理數據顯示,2017—2020年,北京現代的銷量數據分別爲82萬輛、79萬輛、71.6萬輛、50.2萬輛,不止四連跌,還創下10年來業績新低。

而深層次原因十分明顯:產品競爭力不足。

近年來,貼上廉價標籤的北京現代,幾乎沒有什麼品牌影響力可言,產品迭代更新的速度完全匹配不了市場的變化,其產品線幾乎可以用“沉默”來形容。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中國品牌迅速崛起,合資品牌堅守防線的當下,北京現代爲了挽回敗局,重回巔峯,加快了車型換代的速度。

一年時間裏,北京現代接連推出菲斯塔純電動、第十代索納塔、第七代伊蘭特、全新ix35四款新品。

但最終出師不利,依舊沒能換回銷量。今年1—4月份,北京現代累計銷量爲12.7萬輛,僅完成年度銷量目標的23%。

 


 

銷量難見起色,北京現代產能利用率也僅爲30.42%,近七成產能處於過剩和閒置的狀態。

對於有多少產能閒置,北京現代從未提及,但是庫存車卻是肉眼可及。2020年,北京現代的庫存深度時常進入車企前三位,甚至網傳,“目前北京現代滄州工廠中的滯銷車型庫存堆積如山,部分車型就是原價7折放出也無人問津”。

現代汽車CEO李源熙曾公開表態稱,北京現代在華產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過剩,並給出了計劃實施的多個方案,主要包括:削減北京現代的閒置產能、考慮調整在華工廠的人事架構、向東南亞市場出口北京現代製造的汽車等。

因此,轉讓工廠,對於北京現代而言,或是水到渠成。

 

理想:野心勃勃

 

與北京現代持續低迷相對應的是,理想汽車蒸蒸日上。

5月25日,理想汽車剛宣佈上市2021款理想ONE。一天過後,理想汽車2021年一季度財報也正式公佈。

據財報顯示,一季度理想汽車總收入爲35.8億元,同比2020年第一季度8.517億元增長319.8%;環比2020年第四季度41.5億元下降13.8%。在銷量方面,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交付了12,579輛理想ONE,同比增長334.4%。

截至4月底,理想汽車的累計新車交付量已經達到了51,715輛。從第一輛理想ONE 2019年12月交付用戶,到第5萬輛交付達成,理想汽車用時僅17個月,創下新造車勢力最快交付紀錄。

 


 

隨着不斷爬升的市佔比及IPO後充足的現金流,理想的野心也在不斷膨脹。

今年2月,理想汽車CEO李想公開立下Flag:計劃在2025年佔據國內電動車20%的市場份額,成爲中國第一的智能電動汽車。根據其2025年中國市場將銷售超過800萬輛智能電動車的推測,到2025年,理想汽車年銷量需要達到160萬輛。

衆所周知,“80後”李想一向敢說更敢爲。

早期,與其他新勢力採用OEM代工的方式不同,理想汽車在2018年便以6.5億收購了力帆汽車100%的股權,以此獲得乘用車生產資質,理想汽車也可通過優化整合力帆汽車生產線來迅速提供自身年產量。

根據規劃,理想汽車預計2023年推出純電動汽車,2022年起每年至少推出兩款新產品,到2024年,該品牌將覆蓋15-50萬元的價格區間,屆時年銷售目標爲“大幾十萬輛、上百萬”。

 


 

加速擴張的產品及銷量計劃,必然需要相應的產能作爲匹配。

然而,目前理想汽車只有一座常州工廠,其年產能爲10萬輛。隨着交付量不斷攀升,生產壓力逐漸顯現。爲了提升產能,理想汽車早前曾計劃2022年在常州基地新建一座車間,完工後產能可提升一倍至20萬輛。

但20萬輛的產能顯然難以滿足理想更長遠的野心,更與“2025年銷量160萬輛”的目標相距甚遠。

由此可見,對於正處在快速發展期的理想而言,新建工廠擴充產能顯得尤爲急迫,而直接將北京現代一工廠“吞下”,無疑是“理想”之選。

空穴來風,必有蹊蹺。

一邊大量閒置,一邊產能爬坡,隨着造車新勢力的崛起,與傳統車企的沒落,未來整個產業之間產能流轉的趨勢可能還會加速,而“由新替舊”的故事,也不再新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