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野食事

文/陳嗣紅

野菜的根苗,潛伏在冰雪滋潤的泥土深處,經過整個冬季的孕育,一場春雨,那些嫩綠的芽苗就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最豐富的野菜季如期而至。

早春,巫山人視爲珍品的地米菜就已經悄然來到蔥蒜或菠菜地裏,也從還覆蓋着殘雪的田坎路邊冒出嫩綠。它來去匆匆,人們常常還沒來得及採挖,它就已經開出星星點點的白色枕頭花老去。薺菜,巫山人叫地米菜,屬十字花科植物,味甘性平無毒。地米菜淡淡的清苦味中帶一絲甘甜,在田野的陽光裏抖動着嫩綠的羽狀葉子,十分好看。

地米菜嫩苗洗淨可以直接沾醬,也可汆水涼拌。當然,最經典的喫法還是包地米菜餃子。當餃子還沒有喫上幾天,地米菜星星點點的白色小花就迫不及待地在原野鋪展開來,十分美麗。採一把插在陶罐裏,地米菜花像星星一樣明媚浪漫,春意在屋子裏流淌,讓人感覺有了春的溫暖。而開花變老的地米菜更是養生又美味的春食,採一把連根帶花的地米菜洗淨,用瓦罐煮雞蛋,無需任何調料,碧綠清香。喫蛋喝湯,清頭風,止頭痛。

幾日春陽,面蒿粉嫩的幼苗就在多年生的老枝上爆出新芽,採摘一把在手,清香撲鼻而來,是春天特有的味道。

巫山人喜歡面蒿,認爲可以當主食,故尊稱其爲“面”。面蒿爲菊科植物艾屬,多年生半木質草本,羽葉互生,與藥用艾蒿極其相似,一般很難區分。巫山人喜歡喫“蒿子飯”,在今日富足的餐桌上,“蒿子飯”如一陣山風吹來,有樹葉和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

蒸蒿子飯是個技術活,農村能幹的主婦才蒸得出一鍋好喫的蒿子飯。釆面蒿嫩苗洗淨切成細末,玉米麪撒水靜置一會兒,然後輕捏成鬆散的坨,裝入木甑蒸熟,出籠後繼續撒點水靜置一會兒,再加入鮮面蒿末、切成細絲的臘腸拌勻,複用大火蒸15分鐘左右出鍋。蒸好的蒿子飯非常漂亮,金黃中點點青綠點綴其間,清香撲鼻、金黃油亮,十分誘人食慾。一碗蒿子飯,讓在他鄉的巫山人瞬間憶起母親的味道,也是多少老巫山人剪不斷的鄉愁。

清明將至,路邊的清明菜已是毛茸茸粉綠一片,暖陽下有些爆出米粒般的金黃小花,靜靜地開放在山坡或田野。

清明菜是名頭響亮的野菜,著名的艾窩窩就是用清明菜做成,用於做餅也特別香美。將鮮清明菜嫩苗洗淨加少量水打蓉,加糯米粉拌勻做成小圓餅,沾上面包糠即成餅坯,下油鍋炸熟就是好喫的清明菜粑粑。或者,也可包在竹葉裏上籠蒸熟,打開竹葉,粑粑色澤碧綠,嘗一口清香甘甜,那種純粹的味道就無法忘記了。

春天的綠是一片新綠。是柔嫩,清新,向上的翠綠。春天的野菜實在數不過來,也誕生了許多美味:刺角菜炒鮓廣椒,綿軟下飯;乾煸馬蘭頭,清香開胃;鵝兒腸煎鵝蛋,民間認爲可以預防中風;灰莧菜汆水經涼水浸泡後沾醬,口感爽脆。

還有巫山的傳統野菜如黃姜、山苕、山藥,特別是巫山人熱愛的黃姜,在外地人的眼裏那是在喫苦藥。當然,不是巫山人又怎能體會那種入口清苦、回甘軟糯的奇妙之旅呢?

還有那巫山的香椿樹,在從低到高的山上頑強地生長。這個季節,椿芽漸次上市,滿大街的青紅的椿芽,真有了把春天搬到市場裏的感覺。

是的,椿芽還在時,春天也還在。

本文刊發於《重慶日報》2023年3月27日第8版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萬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