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至德,莫大乎忠

——《忠州人物》序

文/周鵬程

“巫峽中心郡,巴城四面春。”白居易曾經如此誇讚忠縣。

忠縣,我也曾慕名去過兩次,那真是一個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離開忠縣後,我也有當年白居易離開忠州後的那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用他的詩來講就是:“時時大開口,自笑憶忠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忠縣古爲周朝巴國屬地,秦朝屬巴郡,漢代置臨江縣,文獻記載史長達2300餘年。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感念巴蔓子“刎首留城”和嚴顏寧死不屈的忠義壯舉,改賜忠州。

忠州,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城市,其淵源厚重的人文歷史、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享譽華夏的文臣武將,堪稱新時代忠縣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爲進一步傳承弘揚以“忠誠、忠義、忠信、忠勇、忠孝”爲主要內涵的忠文化,忠縣有關部門選取了從東周末年至現當代的十六位傑出人物代表,用心用情組織編撰了這本《忠州人物》,挖掘忠州歷史,講述忠州故事,凝聚忠州力量,建設忠州未來,讀罷掩卷,讓我由衷地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忠州。

第一位出場的是巴國將軍巴蔓子。他“刎首留城、忠信兩全”的英雄壯舉感天動地,氣貫長虹。他既是巴國的英雄,也是巴文化的化身,千百年來感染和影響着世世代代的巴渝兒女。因此,巴蔓子被評爲重慶市歷史文化第一名人,也是重慶人文精神的代表。

第二、三位都是三國武將。壯烈將軍嚴顏視死如歸,義撼張飛,一句“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成爲響徹歷史的千古名言,羅貫中稱讚他“忠心如皎日,浩氣卷長江”。折衝將軍甘寧,敬賢士、輕錢財、行忠義、講誠信、愛部屬,出謀夜襲曹操大軍,創造了歷史上“百人驚曹營”的經典戰例,《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他是“江表之虎臣”。

第四位是文臣。西晉大臣、散騎常侍文立,他“忠貞清實,思理器幹,政事修明”,一生踐行“忠恕”思想,推己及人,妙選賢彥,使晉武帝時期出現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選賢用人環境,輔佐司馬炎創造了歷史上的“太康盛世”。

第五位是女將。明朝末期忠州女兒秦良玉,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爲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裏的巾幗英雄,一位真正的“花木蘭”。崇禎帝曾寫下四首詩詞讚譽她,寫出了秦良玉千里勤王、戎馬倥惚、忠勇忠貞的女將風采。

書中還有以身殉國不貳臣的明末官員高倬;有被稱作“小李白”的清代天才詩人李士棻,曾國藩贊其“太白醉魂今尚存,時吟大句動乾坤”;有遠赴法國勤工儉學,回鄉創辦私立大道中學(今拔山中學)的實業家沈芷人;有創辦革命刊物《忠聲》,被譽爲“北京十八烈士”的英烈餘永藻;有參加“五四”運動的中國早期女革命者,被稱作“火鳳凰”的著名愛國民主人士秦德君;有忠誠忠勇從事地下黨工作,與楊益言合著長篇小說《紅巖》的羅廣斌;有對黨無限忠誠,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革命家、文學家、書法家馬識途……

在我看來,忠縣人自古就有“忠”的基因和血脈,具有忠義、勇敢、堅韌、豁達、耿直、開放的個性,也有刻在石寶寨懸崖上“直、方、大”三個大字的宏大氣魄。自古以來,忠縣人莫不凡事執着,又莫不凡事看得開、放得下,較之其它地域的人,歷經八十八公里長江水域的忠縣人似乎更有能力抵禦人世間的大坎坷、大磨難、大變遷。《忠州人物》有大史大事,大起大落,亦有大喜大悲,大苦大甜,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積澱和發揚,他們“忠誠、忠義、忠信、忠勇、忠孝”的精神品質,在新時代已逐漸形成“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法治、忠於事業”的精神信仰、文化自信、道德規範和行爲準則,成爲忠縣人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和精神力量。

《忠州人物》中的各位人物讓人嘖嘖稱讚,他們的傳奇故事令人鼓舞,他們的精神豐碑使人仰視,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大義凜然、向死而生的江河胸襟,以及對事業對人生堅韌不拔、忠貞不渝的精神令人驚歎。

可以看出,《忠州人物》參考了大量文史書籍和資料,編撰者跑了許多圖書館、檔案館、資料室,但面對大量的文史資料,該怎樣講述?這也許是他們的困惑。不過,他們很快突出重圍,力求“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浩大的歷史光影中抽絲剝繭,不再沿襲史料的照搬照抄,而是在用親和的語言向讀者敘事一般,有抒情、有描寫,也有議論、有辯證。在我看來,這本書有立場、有溫度的非虛構講述是《忠州人物》最大的語言特色,也爲非虛構這種文體開發了一種“人物誌”模本。

這實屬不易。所以,我尤爲感動。

這是一方面感動,另一方面感動源自“文本之外”。《忠州人物》給我們最大的啓示是什麼?捧讀這本書,不能只迷戀英雄故事、只敬仰古人風範、只側觀時代洪流。我們要反思、總結、歸納千年“忠文化”植根忠縣廣袤大地的開枝散葉。

(本文有刪節)

(作者系中國作協會員)

版面欣賞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萬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