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國際兒童節,希望大小孩子都玩得快樂。假如穿越至中國古代,古人怎麼玩?

文史作家侯印國告訴記者,留存至今的宋代繪畫,尤其是《嬰戲圖》《貨郎圖》等主題的畫作中,有不少兒童遊戲的內容,雖然現存名爲蘇漢臣《貨郎圖》的作品,大都是明代宮制,甚至反映的也非現實生活中走街串巷的真實貨郎,而是“以政府組織的元宵大型慶典中‘貨郎'雜扮表演爲藍本”。

這些圖像中的一些玩具,也確實延續了宋代時期的風格,讓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兒童玩具的真實圖像,其中有的玩具直到今天仍然還在陪伴着新一代的小朋友,有的玩具則難以知曉其名稱和玩法,需要學者們去考證。

北宋蘇漢臣貨郎圖軸

侯印國介紹說,大致來說,宋代小朋友的玩具,大體是可以分爲仿形類,例如泥土做成的小人物、小動物、小房子之類;仿樂器類,例如撥浪鼓、各類小型樂器;益智類,包括各種智力或競技遊戲的道具。

黃胖、山亭兒、磨喝樂……

仿形類新奇玩意兒不少

仿形類玩具最多,在不同的節日流行不同的玩偶,例如元宵節給小孩玩的燈,往往做成小象的形狀。清明節前後,在郊外還有賣各種食品和泥土製成的紀念品攤子,叫“門外土儀”,其中很有特色的叫黃胖,是用黃土捏成的人形土偶,是一種玩具,類似今天的不倒翁。

再如山亭兒,是泥制的系列風景人物模型。宋人話本《山亭兒》中寫道一位小販批發了一批“山亭兒”,其中包括山亭兒,庵兒,寶塔兒,石橋兒,屏風兒,人物兒。此外還有玩具小刀、泥捏的花卉水果、泥捏的戲劇人物、鴨蛋、小雞之類。

此外民間還賣一種專門給兒童做玩具的小秋千,上面有一個團沙做的小女孩立於鞦韆上,用手推動,也可以往來上下,好的小秋千,上面的小人以木爲之,再加以彩畫,非常精美。還有的地方賣玩具車馬,車輪之類的地方也都可以動。

再如七月七日是七夕,各處都有賣“磨喝樂”的。磨喝樂是一種小孩樣子的土偶。這種小土偶被裝在一個雕刻精美、飾以彩繪的欄座裏,有的還會用紅紗或綠紗做成的紗籠裝起來。特別精美的,甚至用黃金、珠玉、象牙、翡翠來裝飾,價格高的一對要值好幾千錢。不管是皇宮大內,還是富貴人家,乃至平民百姓,都會買磨喝樂作爲七夕節日重要的節令玩具。很多小孩子還會手執新荷葉,模仿成磨喝樂的樣子游戲。

七夕除了磨喝樂,還有很多新奇玩意兒在售賣。有用黃蠟製作的鴨子、大雁、鴛鴦、烏龜、游魚,都彩繪上色,金線裝飾,這些東西和它們模仿的那些動物一樣,能在水面上浮起來,就叫做“水上浮”。還有的在一塊木板上放置一層薄土,種上粟的種子使其發芽。木板上還放置上小茅屋和花木,擺放一些農家田舍的小物件,看起來是一個農家小村子一樣,這種小玩意兒叫“谷板”。還有的在瓜上雕刻出各種花樣,叫作“花瓜”。

小佛塔也是宋代流行的小兒玩具,包括蘇漢臣《秋庭戲嬰圖》在內的不少嬰戲圖中的常客。當時小孩子的遊戲中經常有童子禮佛、灌佛的主題,唐代李商隱《驕兒詩》中就有“稽首禮夜佛”的句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傳爲蘇漢臣所繪的《灌佛戲嬰圖》中,庭院內四個童子浴佛爲戲,其中一個手扶誕生佛像臺座,一個手拿着水瓶灌佛,一個捧花供佛,另一個雙手合十跪地禮拜。明代陳洪綬的《童子禮佛圖》表現的也是類似的主題,圖中一太湖石豎立,石前放一尊雕琢精緻的佛造像和供佛用的銅塔。佛前,二兒童拜佛,一兒童獻花,另一兒童跪着擦拭銅塔。

宋蘇漢臣(傳)灌佛戲嬰圖

鐃鈸、撥浪鼓……

仿樂器類玩具風靡

宋代小朋友最常玩的樂器是鐃鈸,在不少宋畫中都可以看到它。鈸又作銅鈸、銅鈸子、銅鉢子、銅盤,相類的樂器統稱爲鐃鈸。銅造,形如圓盤,中央隆起如丸狀,中心穿一小孔,系以布縷,兩片互擊而鳴奏。日本學者林謙三《東亞樂器考》中認爲源於中亞,較早在埃及、敘利亞等地出現,後在波斯、羅馬等地流傳,大約在北朝以前,作爲佛教法器,銅鈸已經傳入中國。龍門、雲岡、麥積山石窟的伎樂中就有其身影。唐宋時候,鐃鈸在音樂表演中經常使用,十部樂中有七部要用到鈸,以燕樂爲甚。作爲小朋友玩具的鐃鈸要小很多,在不少嬰戲圖中可以看到。

北宋蘇漢臣《重午戲嬰圖軸》羣嬰歡戲

舞旗、擊鈸、摘荷、捉蜻蜓等等,地面上羅列有不少玩具。

南宋佚名小庭嬰戲圖,地上有凳子、鐃鈸、小球等玩具

其他各類小樂器也是宋代小朋友們的熱愛,南宋李嵩的《市擔嬰戲圖》中,貨郎的擔子裏大都是兒童玩具,王連海教授曾辨別其中有小鳥、鳥籠、撥浪鼓、小竹簍、香包、不倒翁、泥人、小爐竈、小壺、小罐、小瓶、小碗、六角風車、雉雞翎、小鼓、紙旗、小花籃、小笊籬、竹笛、竹簫、鈴鐺、八卦盤、六環刀、竹蛇、面具、小燈籠、鳥形風箏、瓦片風箏、風箏桄、小竹椅、拍板、長柄棒槌、單柄小瓶、噗噗噔等,其中不少是樂器類的玩具。

南宋李嵩市擔嬰戲圖

棗磨、打嬌惜、千千車……

這些益智類遊戲你可能玩過

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中,兩個小朋友正在聚精會神玩一種叫“棗磨”的遊戲。這個玩具需要自己製作,大致是先要有一個鮮棗,橫向切開,把一般的棗肉去掉,露出一半的棗核。然後用三支籤子插在棗肉這端,如鼎三足一樣做支架,把這個棗倒立起來,這時候那一半棗核朝上,在這個棗核尖尖上安放一根細長條竹篾,在竹篾的兩頭插兩顆小一點的棗兒,兩個人分別撥動小棗兒,讓竹篾在下面那顆大棗上面快速旋轉個不停。

北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

這個遊戲對力道和平衡很有講究,稍不注意就把竹篾轉掉下來了。清代乾隆皇帝收藏過這幅圖,題詩云“庭院秋聲落棗紅,拾來旋轉戲兒童。丹青詎止傳神詡,寓意原存相讓風”,他覺得這兩個孩子正在謙讓,是歷史上“讓棗”的典故,也就是《南史•王泰傳》中說王泰“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慄於牀。羣兒競之,泰獨不取。”與孔融讓梨是差不多的故事。不知道是乾隆皇帝小時候沒有童年玩樂的經歷,還是他有意裝糊塗以傳播“教化”,但他的這番解讀顯然並不可靠。

《秋庭戲嬰圖》右下角的鼓墩上擺放有輪盤、寶塔、千千車、棋盒等玩物,下面還有玩具鈸。《武林舊事》中記載了一些兒童玩具,“若夫兒戲之物,名件甚多,尤不可悉數,如相銀杏、猜糖、吹叫兒、打嬌惜、千千車、輪盤兒。每一事率數十人,各專藉以爲衣食之地,皆他處之所無也。”

揚之水曾考證其中說的“輪盤兒”,就是圖中像日晷一樣的小輪盤,遊戲規則可能是“快撥輪盤使之旋轉,待其停止,視橫竿一端的小人落在某格,它便可獲取得格中的物事,亦即長板上面放着的小物件。”《武林舊事》中提到的打嬌惜和千千車都是陀螺,陀螺有兩種,一種是帶捻子,用手指捻動,叫做千千車,也就是圖中鼓墩上右側玳瑁盤中擺放的那個小陀螺。還有一種是用鞭子抽打轉動,這個就叫打嬌惜。

侯印國說,今天兒童常玩的滑滑梯,在宋代也能見到,這是一個非常大型的兒童玩具,流傳至今的一副南宋《嬰戲圖》,描繪的就是四個小孩愉快玩滑梯的情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