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季,現代人腳上穿的,是各式各樣的潮流新款涼鞋。單說女士涼鞋,式樣繁多,質優美觀,簡潔明麗,大有“花枝招展”之勢。那麼,汗水淋漓的夏天,古人穿什麼鞋以度夏呢?

唐王睿《炙穀子雜錄》中說:“夏殷皆以草爲之屩,左氏謂之菲履也。”由此觀之,上古夏朝時,古人已開始穿草鞋。“屩”“菲履”皆爲草鞋之意,即以草編織的鞋。這類草鞋,多爲夏天穿的涼鞋。

秦漢時期,草鞋已經普及,但直到隋唐,也沒有“草鞋”之稱。除了“屩”“菲履”等名稱外,草鞋還有“屨”“屣”等多種叫法。“屨”,乃先秦人對草鞋的流行叫法。製作草鞋材料一般有葛、麻、蒲草、芒草、稻草、藤、蒯等,高級的以絲和動物的筋、皮製作,這類草鞋稱爲“絲履”“皮屨”。用葛製作的“葛屨”,即草涼鞋,在先秦時期廣爲流行。《詩經·魏風》中有《葛屨》詩:“糾糾葛屨,可以履霜。”其意即把草鞋的帶子紮起來,可以當冬鞋御霜寒。當然,古人度夏的“葛屨”,便極爲簡單了。

元陶宗儀《說郛》中《事始·鞋》曰:“古人以草爲屨,皮爲履,後唐馬周始以麻爲之,即鞋也。”可見,“鞋”的稱呼歷史並不久遠,其早期一般指淺口鞋,寫作“鞵”。古代比較講究的草鞋,還會塗上油漆,防腐耐穿,顏色也漂亮,稱爲“漆履”。

這是古代草涼鞋的大體歷史沿革,那麼古人度夏的這種粗簡的草鞋,又有哪些文化內涵及拓展的空間呢?

其實在古代,別看草鞋雖簡,有身份的人夏天穿什麼樣的涼鞋又很有講究,注重涼鞋與服飾顏色和款式的搭配協調。《儀禮·士冠禮》有“玄端黑屨”“素積白屨”的記載。即夏天穿以葛草編結的鞋子時,若着黑色衣服,則穿黑色鞋子。若穿白色絲織衣裳,則搭配白色鞋子。

日本人深受中國古代文化影響,過去也喜歡草鞋,至今仍將編織的涼鞋稱爲“草履”。

後來,古代出現了木屐,木屐是一種多功能的涼鞋,更適合夏天穿着。其做法較爲簡單,在木底上打孔,繩索穿孔編結即成。古代木屐多方形,左右腳不分。有鞋底前後帶木齒的“齒屐”,還有無齒“平底屐”。

這種古代木屐涼鞋,夏天男女通用。到了唐代,廣泛流行於民間。唐代詩人李白《浣紗石上女》曰:“玉面耶溪女,青娥紅粉妝。一雙金齒屐,兩足白如霜。”李白描寫了一位可愛的農家女孩,腳穿齒屐在河邊洗衣服。一雙齒屐還以亮麗的金色作了塗抹,映襯着“白如霜”的雙腳,可見古代木屐在夏天使用之廣。

宋元時期,裹腳之風盛行,“三寸金蓮”的女性,夏天便無法再穿木屐。明清時期,富貴人家均不再愛穿木屐。其實古代的屐,作爲夏天穿的涼鞋,除木質材料,南方盛產竹子的地方,還以竹子製作,稱“竹屐”,竹屐的降溫效果和舒適感要更好些。

古人還將木屐設計成有拖鞋功能的涼鞋,無跟無齒,此結構簡單的木質拖鞋明代多見,時稱“拖屐”,男女居家穿之。清代人則把涼拖鞋稱爲“散屐”,與明朝的“拖屐”一樣,平底無跟,材料不限於木質,獸皮亦可製作。“散屐”,因散足而得名,即光着腳不穿襪子。用皮製作拖鞋並非清代所獨有,唐代的“皮屐子”,即是這種“皮涼鞋”。“更著一雙皮屐子,紇梯紇榻出門前。”唐代詩人崔涯,在《嘲妓》詩中對皮屐子作了描寫。

除了草鞋和木屐,夏天古代還流行一種“靸鞋”,亦稱“鞜鞋”,唐代人稱“跣子”,其實就是現代人腳上穿的拖鞋。

從原材料上,皮、草、木及絲帛類紡織品,都可製作古代拖鞋。鞋底用木板製作,鞋面以草編織的叫“草屐”,用棕編結鞋面的叫“棕屐”,絲帛做成的叫“帛屐”。這種更高級的“帛屐”,不限於夏天穿着。

古人度夏,從穿着上雖遠遠不能與時尚的當今相類比,但在有限的條件下,自有應對之法。從一種種度夏的鞋子上,可窺視古人對大自然的頑強挑戰和表現出的智慧。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