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只有幾天了,誰來拯救我的700萬存款缺口”“求季末好心人,可貼息,行裏不給經費只能自己出”……近日,銀行季末考覈壓力下,按期完成攬儲業績成爲銀行員工“燃眉之急”。

中國證券報記者瞭解到,有銀行員工自掏腰包以求業績達標,也有資金掮客打着季末、月末存款衝量的旗號,招攬儲戶違規牟利。

● 本報記者 張佳琳

實習記者 王婧涵

部分銀行員工貼息攬儲

“還差300萬元存款。任務完不成不僅會被約談,還會被倒扣工資。”小史是某城商行的一名客戶經理,6月底時還有近300萬的攬存任務沒能完成,於是便將攬存需求發佈在社交平臺上。 

小史以貼息萬10(即每一萬元額外補貼10元利息)的價格拉來300萬元存款,完成年中衝存款的任務指標。事實上,“貼息攬儲”是銀行人公開的“祕密”。在小紅書、微博等平臺上搜索“存款任務”“存款衝量任務”等字眼,便能看到大量銀行員工以高息補貼來尋求存款客戶的帖子。 

在某國有行工作了數十年的機關職員張萍(化名)也告訴記者:“季末存款任務已經完成,但6月末臨時又加了50萬元存款任務。我們銀行的獎勵機制是每拉來1萬元獎勵員工5塊錢,我就先自己墊付了250元跟熟人買了50萬元存款,存一天來幫忙完成任務。” 

在北京某銀行做了近十年市場營銷工作的顧緯(化名)表示,貼息攬儲是廣義上維繫客戶的一種方式,就像請客戶喫飯一樣,但維繫作用有限。

“如果不同銀行間存款收益差異大,那麼少量貼息也改變不了客戶選擇。但市場營銷工作就是要嘗試所有可能的方式來維護客戶。自掏腰包給客戶買禮品也是常有的事。”顧緯說。

資金掮客月末活躍

“收2000萬元,價格萬10,要求馬上進款”“季末來了,最高貼息萬18,存款找我,歡迎預約詢價”……臨近月末,資金掮客李浩(化名)便在各大社交平臺上通過羣發消息、頻發評論的方式來吸引儲戶。可做存款衝量的銀行覆蓋城商行和國有銀行。 

記者以有意存款爲由,諮詢多位和李浩一樣的資金掮客瞭解到,不同銀行、地區和時間對貼息價格會有影響。平日裏存款貼息的價格普遍爲每萬元0.8元左右。但每月末尤其是季末貼息價格可以高達每萬元10元至18元。 

對於如何避免貼息價格的波動,多位資金掮客向記者推薦了提前預定存款衝量的操作方式,即月底前與他們協議好固定價格,月末需要時直接轉入資金。不同銀行的資金存入方式有所差異,基本邏輯是登錄手機銀行,找到對應存款項目輸入指定員工工號或掃碼確認。存入資金即可完成考覈任務,中介會將貼息資金轉給儲戶。

加大規範力度

針對“貼息攬儲”“存款一日遊”等行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此舉爲違規行爲。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爲擾亂存款市場競爭秩序,加重銀行負債成本。倘若銀行將成本轉嫁到貸款環節,可能推高貸款利率,不利於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從銀行角度看,部分銀行吸收高成本存款,如果資產負債管理能力跟不上,會影響其發展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 

根據《儲蓄管理條例》規定,“儲蓄機構不得使用不正當手段吸收儲蓄存款”。2018年發佈的《關於完善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不得通過返還現金或有價證券、贈送實物等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不得通過個人或機構等第三方資金中介吸收存款;不得通過理財產品倒存等。 

記者瞭解到,銀行也正在加大規範力度。某國有行人士告訴記者,已接到上級行通知,自7月5日起內部列支宣傳營銷費不允許出現“維繫存款大客戶”等營銷字眼,該類行爲屬於不正當競爭,行內將不允許走賬。 

但在此背景下,爲何“貼息攬儲”屢禁不止?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爲,“貼息攬儲”等行爲產生的部分原因與銀行業績考覈體系和任務指標不合理有關。銀行應平衡好業務發展和風險防範的關係,處理好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關係,給分支機構下達的考覈任務應科學合理。基層機構和員工應端正認識,採取依法合規的方式完成任務指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