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層面對於城中村改造出臺重磅政策。7月21日,據央視新聞報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實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擴大內需、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城中村改造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有助於解決居住、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此前,部分地區已經在逐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如今中央層面出臺新政,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對於地方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將形成有力的引領與推動。更重要的是,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全覆蓋,不僅能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能真正釋放消費潛力和內需。

超大特大城市有哪些?

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天津等

根據《指導意見》,要堅持穩中求進、積極穩妥,優先對羣衆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會治理隱患多的城中村進行改造,成熟一個推進一個,實施一項做成一項,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事實上,關於城中村改造,在此前的高層會議中,曾被着重提及。

今年4月2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在6月份舉行的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上曾表示,強化對投資的融資保障,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

在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看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指導意見》,是對4月28日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在當前迫切需要推進穩增長、擴內需的經濟形勢下,推進城中村改造無疑是題中之義。

在超大特大城市推動城中村改造,能夠將供給側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對接起來,將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對接起來,解決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由國家統計局2021年提供的《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圖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況》顯示,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按照城區人口排序,全國現有超大城市7個,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增至14個,分別是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瀋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

李宇嘉表示,新市民、年輕人和外來人口主要集中在超大特大城市,特別是在城中村,而城中村又是這些城市發展最薄弱、短板弱項最突出的區域。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全覆蓋,不僅能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能真正釋放消費潛力和內需。

“城中村改造,一方面是修復內需和消費潛力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是引導和釋放內需的必然選擇。對於房地產來說,城中村改造能夠構建先租後買的消費新格局、新模式,也能夠逐步讓新市民、年輕人和外來人口升級自己的住房消費,從而爲商品房市場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李宇嘉說。

城中村如何改造?

建議先行試點、一村一策

我國的城市發展已經進入到城市更新的階段,城中村改造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可以改善城市界面、提升居住品質,還能破解公共配套設施不足、消防用電安全等問題,更能爲房地產開發投資形成增量。

在此之前,城中村改造在各地已經逐步推進。今年,深圳住房建設局印發了《深圳市城中村保障房規模化品質化改造提升指引》,2023年-2025年,深圳將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46萬套(間)、建築面積超過2000萬平方米。2023年,深圳計劃推進4.9萬套(間)城中村規模化品質化改造提升項目。

從深圳來看,城中村改造的體量較大。據深圳人才安居集團此前披露,已經摸排167個城中村、3萬個樓棟、超3000萬平方米潛力改造空間。

在廈門,《廈門市城中村現代化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已經印發,其中明確,按照“一年試點、兩年攻堅、三年全覆蓋”的時序安排,自2023年啓動試點,利用3年時間實現108個行政村治理全覆蓋。此外,行動方案還指出,堅持社區服務改革提升,開展“一村一策”策劃、規劃,制定實施方案,分批分步驟生成城中村治理項目。

在廣州,7月17日,該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佈關於徵集《廣州市城中村改造條例(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這是廣州市首次針對城中村改造進行的立法工作,也是全國首個將出臺的專門針對城中村改造的地方性法規條例。

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認爲,廣州的城中村數量龐大,它們的更新改造,是着力解決“大城市病”,實現產業形態優化、居住功能提升、城市文明躍升,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2023年-2025年,上海計劃安排新啓動30個“城中村”改造項目,每年新啓動10個改造項目。

那麼,城中村如何改造?對此,李宇嘉認爲,新時期的城中村改造絕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留改拆增”,以保留利用爲主,根據實體經濟和居民、企業的需求,部分改變功能,拆除的主要是危房和公共短板確實特別嚴重的地方。同時,還要增加公共服務設施。

李宇嘉進一步表示,城中村改造要突出公益性,主要是解決公共短板缺失嚴重的問題,提升居民居住質量,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保留“低成本、區位優”的租住和居住空間,保留城中村原有的、煙火氣濃厚的生活氣息,通過小修小補,保留原有產業業態,適當提升和發展創意文化、消費、物流等新產業,提升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降低生產生活的空間成本。

此外,李宇嘉還指出,城中村改造必須堅持“一村一策”,加強城市體檢先行,民生訴求比較強烈的城中村優先改造,同步加強專項規劃和計劃的編制。

錢從哪兒來?

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參與

值得關注的是,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資金,錢從哪兒來?

根據《指導意見》,要堅持城市人民政府負主體責任,加強組織實施,科學編制改造規劃計劃,多渠道籌措改造資金,高效綜合利用土地資源,統籌處理各方面利益訴求,並把城中村改造與保障性住房建設結合好。

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大對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積極創新改造模式,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努力發展各種新業態,實現可持續運營。

對於引入社會資本,李宇嘉建議,城中村改造還是要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主要吸引市場主體參與,涉及公共服務設施補短板的資金,需要國企爲主導,通過公共資金包括政策性金融工具、專項債、財政以獎代補等方式來解決。爲了吸引市場資金進入,一方面需要公共資金投入,解決短板和弱項的問題,創造市場資金進入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需要在用地出讓方式,審批流程優化,空間功能的調整和轉換等方面做出規劃和政策創新。

李宇嘉還表示,要鼓勵多方投資主體以經營性收入,包括停車場、臨街商鋪、飯店食堂等形成的收入,彌補和覆蓋改造成本。房地產銷售收入並不佔主導,只是其中一部分。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也認爲,鑑於民間資本的重要作用,後續各類民間資本也可以積極發力。尤其各大房企,要關注此次改造中的新機會和新要求,積極主動在相關領域中找到發力點和盈利點。

新京報記者 段文平

編輯 武新 校對 劉軍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