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伯明翰地方政府由於無力償債在本月初宣佈破產的決定引發持續討論。作爲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之一,同時也是僅次於倫敦的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經濟遭此打擊令越來越多的人爲英國經濟狀況捏了一把汗。據《環球時報》記者在當地觀察,城市破產其實早有徵兆,並已在英國多地上演。有很多英國人想知道,地方政府破產事件如果像多米諾骨牌般引發連鎖衝擊,整個國家該如何應對?

敲響產業空心化警鐘

伯明翰地方政府破產的表面原因,是當地政府在一宗長達10多年的“同工同酬”官司中被判支付11億英鎊,至今仍未完成支付。而走進這座昔日工業革命發源地之一的城市,《環球時報》記者體會到,上述原因只是壓垮地方財政的最後一根稻草。

今年已經64歲的阿克巴曾祖父輩就移民到伯明翰。他告訴記者,自己高中畢業後就前往當地工廠上班,從事的主要是收音機和電視機的流水線組裝工作。和阿克巴類似,中老年伯明翰常住居民中多多少少都有在當地工廠工作的經歷。而現在,早已被工廠裁員,自己和家人靠經營蔬菜水果雜貨鋪爲生的阿克巴成爲了這一人羣現狀的代表。由於製造業早已衰落,服務業也持續不景氣,地區經濟只能依賴當地高校吸納外國留學生等。

有當地媒體分析認爲,導致伯明翰市政府破產的主要原因在於英國整體經濟不景氣。伯明翰近年來遭遇產業結構變化、製造業萎縮、企業外遷,新冠疫情之後全球經濟衰退更是給伯明翰的收入造成非常大的壓力。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的支出不減反增,最終導致危機爆發。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專家宋向清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伯明翰市政府破產對城市的打擊是多層面的,由於城市政府信譽嚴重受損,未來城市大概率會出現資本外逃、人口外流、工廠和項目外遷等,城市萎縮在所難免。歷史上,政府破產大多會導致市政停滯化、市區空殼化、產業流失化等現象。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董一凡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伯明翰地方政府破產會嚴重打亂其發展進程。伯明翰本應在基建方面加大投入,打造其作爲地區產業中心和經濟樞紐的輻射帶動作用。現在這樣的願景很可能成爲泡影。

伯明翰不是第一個,可能也不是最後一個

同伯明翰類似,還有很多英國城市有着同樣的命運。英國第一個宣佈破產的市級別政府是英格蘭諾瑟姆郡地方政府,它在2018年發現自身深陷債務後,宣佈破產。此後陸續有更多地方政府作出同樣的決定。2022年年底,瑟羅克地方政府因其債務累積所造成的損失而宣佈破產。位於倫敦的克羅伊登地方政府,以及在倫敦郊外隸屬伯克郡的斯勞地方政府也分別於2021年和2022年宣佈破產。

董一凡認爲,英國近年來面臨多重危機以及內外政策的失當,加劇了地區財政困難。一方面,新冠疫情導致英國各地醫療支出普遍增長;另一方面,能源成本等問題造成的通脹高企,也使得英國各地方政府維持既有公共服務需要付出更大的支出和成本,從而加劇了地方財政健康狀況的惡化。

曾經擔任英國政府財政部商務大臣的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對記者坦言,英國脫歐前後遭遇的經濟發展落差,是很多當地人沒有想到的。英國經濟沒能如願在擺脫了歐盟市場監管以及移民政策約束後,發揮自己的傳統專長,在非歐盟市場打開廣闊市場。此外,疫情對於全球經濟的打擊,也讓經濟上嚴重依賴全球服務業和諮詢業的英國遭受重創。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8月底曾報道稱,英國退出歐盟給英國最重要的貿易關係增添了摩擦,令英鎊貶值,進口成本大增,從而導致英國國內持續的高通脹。倫敦經濟學院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自2019年以來,脫歐是英國約1/3的食品價格上漲的直接導火索,爲英國的食品賬單增加近88億美元。英國的通脹率是七國集團中最高的,與一年前相比,7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6.8%。

英國應重拾經貿自主性

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的報道分析認爲,在伯明翰地方政府宣佈破產消息公佈之後,蘇納克所領導的保守黨政府立即選擇與這場危機保持距離,這令很多伯明翰人感到失望。有分析認爲,伯明翰等一些英國老工業城市面臨產業空心化,而近年來在對外經貿合作上強調所謂的安全與保護也使英國喪失很多機會,同時不少產業也缺乏外部新動力的注入。此外,若一些重大項目因資金不足而被迫延期,很可能造成項目開支持續擴大。

宋向清分析稱,伯明翰等城市出現破產情況,深層原因與脫歐後英國外交和國際經貿關係處理失序、失當,對外經貿政策缺乏自主性、緊跟美國步調唱和“意識形態經濟”有直接聯繫。

宋向清認爲,英國最需要做出的改變是制定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產業政策、金融政策和國際經貿政策,堅持獨立自主的經貿原則,不盲目加入因地緣政治對抗而形成的經貿保護主義的小圈子,鼓勵和支持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和轉型,鼓勵和支持企業走出去搶佔國際大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