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仍有充足的風險偏好,這恰是未來的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金融顧問兼貨幣和資本市場部主任托比亞斯·阿德里安(Tobias Adrian)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自今年6月以來,對包括未來財政和債務狀況、全球中期增長前景、政治不確定性等的三大長期不確定性的擔憂,推動了多國長期債券收益率走高。

“市場上仍有充足的風險偏好,這恰是未來的風險。在某一時點,風險偏好將會消退,恐引發進一步拋售。”阿德里安補充道,“當然,這不是IMF的基線預測,但卻是下行風險。”

IMF在10日發佈的最新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警告稱,如果市場參與者所希望的全球經濟“軟着陸”未能實現,那麼金融體系中的細小裂縫就可能演變成令人擔憂的巨大斷層。

報告評估認爲,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風險偏向下行。自4月以來,對全球經濟實現“軟着陸”的樂觀情緒一度推高了資產估值,但通脹前景的意外上行將給經濟“軟着陸”帶來挑戰,可能引起資產的大幅重新定價。 

阿德里安向記者表示,人工智能熱潮帶動的股票估值飆升,與1999年互聯網泡沫時期相比,仍相去甚遠。

“(企業)股價飆升是基於未來AI產業所能帶來的利潤,而其中的不確定性始終是——是否就是上述公司將最終讀取這些利潤?”阿德里安補充道,它也可能來自於尚未出現的創新者。

第一財經:近期,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正逼近5%的重要關口,引發股債市場巨幅波動。接下去,我們會走向更好還是更糟?

阿德里安:自6月初以來,許多國家的長期債券收益率上升了100個基點,即1%或更多。令人欣慰的是,我們在研究中發現,通脹作爲債權收益率的驅動因素仍然相對較小,其主要驅動因素源自於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上升,特別是對長期經濟不確定性的擔憂推動債券收益率走高。

具體來看,我們認爲主要有三個因素。首先,是全球未來財政和債務狀況的不確定性。此前,許多國家積極使用財政政策來對抗新冠疫情,導致其債務水平高於4年前。

其次,是全球中期增長前景的不確定性。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顯示,全球經濟的中期增速預測值爲3.1%,處於數十年來的最低水平,相關國家追趕更高生活水平的前景不佳。 

第三,未來的政治不確定性繼續困擾着投資者。

在上訴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債券價格走高,股票價格下跌,這是可以預見的。目前來看,儘管世界各地的違約率均在上升,但尚未出現信貸利差顯著擴大的跡象。因此,我們相信,目前而言,基本面風險的上升而非風險偏好是導致利率波動的主要因素。

市場上仍有充足的風險偏好,這恰是未來的風險。在某一時點,風險偏好將會消退,恐引發進一步拋售。當然,這不是IMF的基線預測,但卻是下行風險。

第一財經:除美債收益率外,美元的再次飆升是否讓你有所警覺?

阿德里安:美元的飆升無疑提高了新興市場的融資成本。特別是對於那些負擔以美元或其他硬通貨計價債務的新興市場而言,壓力更大了。話雖如此,過去幾年間,主要新興市場的經濟韌性獲得了很大的強化。因此,儘管經濟衝擊巨大,但主要新興市場的經濟韌性令人印象深刻。

因此,雖然美元上漲給新興市場帶來了一些壓力,但至少對於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而言,風險是可控的。

第一財經:可以說,通脹軌跡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全球經濟命運。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發達經濟體的粘性通脹呢?貨幣政策在更長時間內保持高位對市場而言意味着什麼?

阿德里安:今年早些市場,市場一度爲2024年大幅降息進行定價,目前這一預期已被修正。雖然,主要央行就利率在更長時間內保持高位(higher for longer)的貨幣政策預期已經和市場溝通了一段時間,但市場需要時間來消化和相信上述措辭,並正在對此進行定價。

目前,除日本以外,包括歐元區和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核心通脹仍持續高於目標。IMF對中央銀行的建議是,直到通脹目標持久迴歸的證據出現以前,保持貨幣政策和進程的穩定。目前而言,方向行進良好。

但風險仍然存在,即大宗商品價格恐將飆升,並可能再次持續走高。大宗商品價格在今夏上漲了近30%,或再次給通脹帶來壓力。

因此,央行需要保持政策進程不變,雖然實體經濟活動已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但勞動力市場仍然相當強勁。我們正在密切監測全球局勢。

第一財經:全球經濟軟着陸的概率有多大?

阿德里安:以歷史標準衡量,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下行風險仍處於相當高的水平。原因有二。其一,以歷史數據相比,經濟增長預期仍然偏低。其二,是預測分佈中存在相當大的下行偏差。IMF在《金融穩定報告》預測,全球出現零增長的可能性約爲5%,仍略高於歷史平均水平。

誠然,IMF的基線預測仍然認爲全球經濟有望實現軟着陸。基於各經濟體的不同現狀,通脹或將在2024年末至2025年迴歸到目標水平。勞動力市場降溫將導致經濟增長放緩,但不會引發衰退。就平衡通貨膨脹和實體經濟活動而言,這已是一個非常積極的結果。

第一財經:你認爲,目前全球金融穩定面臨的最大風險是什麼?

阿德里安: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的第二章節,我們着眼於銀行業的脆弱性。假設全球經濟出現滯漲,即通脹出乎意料地繼續走高,利率被迫進一步上調並導致衰退的發生。我們在29個發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中選擇了900多家銀行作爲調查對象,這些銀行包括全球主要銀行,也包括較小的銀行。在基線滯漲情境下,約有5%的銀行面臨資本方面存在壓力。在更不利的滯漲情境下,這一比例超過30%。

伴隨利率上升和經濟活動的下降,信用惡化、違約增加,銀行的資產質量將會下降,從而引發銀行的資金外流。外流壓力越大,銀行在資產方面的壓力也就越大。因此,這雖不是基線預測,但鑑於償付能力和流動性間的相互作用,這一情境下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須採取緊急行動。

第一財經:人工智能(AI)熱潮是否已在製造泡沫?

阿德里安:今年以來,爲AI生產技術的公司(如半導體)或正在開發AI算法的公司,股票估值均出現大幅上升。股價飆升是基於未來AI產業所能帶來的利潤,而其中的不確定性始終是——是否就是上述公司將最終讀取這些利潤?

回顧1999年時的互聯網繁榮,會有所啓發。彼時,基於對互聯網普及所帶來的高盈利預期,股票估值急劇上升。誠然,那些從互聯網繁榮中獲利頗豐的企業,並不一定是在1999年創建的。因此,這是一個不確定性所在。

可以肯定的是,一些國家和一些公司將從AI熱潮中獲利。但它會是目前正在從事這項業務的公司麼?或者新來者,尚未上市的參與者?這將成爲估值的不確定性。

誠然,若以納斯達克100指數作爲科技股的一個指標,目前的市盈率等估值指標與1999年相比,仍相差甚遠。

AI的發展將對工作流程和生產效率帶來重大影響,新的工具將被開發。IMF正在圍繞上述變革制定政策框架,特別是針對金融部門,以確保各國能夠從這些新技術中獲益。

第一財經:AI也會給金融世界帶來很多變化,對金融穩定有利有弊。

阿德里安:確實。人工智能可以大幅強化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能量,但也會產生新的漏洞。

一方面,金融分析等的部門可以變得更有效和強大。因此,我們看到各大金融機構對AI相關職位求才若渴。另一方面,網絡風險已成爲金融業的一個主要風險因素。

與此同時,央行也需要隨着金融體系的演變,探索更多全天候政策工具(around the clock type of facilities)。政策制定者需要以適當的方式來權衡機遇與風險。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