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李穎超

突然接到可提供申請債務減免等幫助的電話,你會相信嗎?

近日,湖南衡陽某市民接到了聲稱可以協助投訴、申請減免債務等幫助的電話,所幸未予輕信。來電背後,其實藏着一個長期盤踞在當地、實施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敲詐勒索的犯罪團伙。經公安機關調查,目前已掌握該犯罪團伙作案450餘起,非法獲利金額超110萬元。

正所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惡意投訴非法牟利

隨着數字化浪潮席捲社會各個方面,詐騙手段也不斷“更新換代”,尤其是日益增加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不僅給衆多受騙者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也令各類金融機構叫苦不迭。

據證券時報記者瞭解,今年3月起,上海市部分金融機構遭到的惡意投訴較爲突出,相關黑產產業鏈出現增長趨勢。

上海市公安局長寧分局爲此展開了調查,發現一個位於湖南衡陽的涉嫌犯罪團伙不斷通過向金融監管部門惡意投訴的手段,敲詐目標公司退還借款人服務費或支付現金賠款,而該團伙則從中牟取40%~50%的提成。

根據調查,上述涉嫌犯罪團伙本身經營範圍含催收業務,深諳行業規則及金融機構應對投訴的機制。例如,該團伙通過微信朋友圈發佈債務減免、免費退款等廣告或採用以客帶客等形式引流,誘騙借款客戶與其簽訂所謂的代理委託協議,之後收集客戶身份證號碼、手機號、借貸情況等信息,並使用呼叫轉移或寄送手機卡等方式,以客戶名義,虛構事實、編造理由,向目標公司發起惡意投訴,實施敲詐勒索。

4月17日,上海市公安局長寧分局以涉嫌敲詐勒索罪對上述團伙進行了立案偵查。

在查明嫌疑人機構的架構與身份信息後,考慮到嫌疑人機構數量多且窩點分別位於湖南衡陽、岳陽兩地,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長寧區刑偵支隊結合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馬上消費”)以及全國首個打擊金融領域黑產聯盟(AIF聯盟)提供的相關案例與偵辦思路,邀請轄區檢察院、法院提前介入,開展了多地公安異地聯動的抓捕行動。截至8月底,已經抓獲全部涉案犯罪嫌疑人41名。

合力打擊金融黑產

近年來,金融業與新一代人工智能進一步發展,網絡金融詐騙亦不斷跟進“升級”。總體來看,主要的作案手法包括利用話術引流,讓客戶提供個人信息以辦理退費;假借客戶名義,對金融服務公司提起惡意投訴;敲詐成功後,欺騙消費者付費以非法牟利。

值得注意的是,詐騙分子還盯上了AI(人工智能)技術,和你視頻對話的,可能不是其本人。在日益增加的電信詐騙案件中,犯罪分子常常誘導用戶自行操作。因此,如何辨別用戶的正常操作與受騙後的“非自覺”操作,已成爲一道風控難題。

8月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協同、維護行業正常秩序的倡議。該協會表示,將組織互聯網金融領域從業機構共同應對黑灰產的侵害;倡議從業機構切實踐行負責任金融的理念,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合規經營,履行反黑灰產的主體責任和社會責任,身體力行站在反黑灰產的第一線。

“消金行業的黑產團伙,給金融機構正常運營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嚴重擠佔了本該用於正常維權的各類渠道和資源,不僅擾亂了正常的金融市場秩序,而且也衝擊着社會信用體系。”馬上消費黨委副書記白恆斌表示,支撐金融行業打擊黑產能力提升的,一定是行業合力。

據瞭解,針對網絡金融詐騙等金融黑產猖獗的現象,馬上消費正積極加強同業合作,例如牽頭成立全國首個打擊金融黑產聯盟,即AIF聯盟。目前,在多個政府單位的指導及金融同業的共同支持下,AIF聯盟成員已達78家。

如何防範新型騙局?

“黑產通過給用戶一些誘導性信息,一步步引導用戶泄漏個人信息,或進行貸款和轉賬操作。由於這些都是用戶自行操作的,支付或貸款平臺很難將其與正常行爲進行區分,這已是風控的一大難點。”有業內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因此,就個人角度而言,不斷提高防騙警惕性也越來越有必要。

根據浙江網信的信息,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應用,不法分子實施詐騙的精準性、迷惑性、隱蔽性增強,公安、檢察等政法機關辦案面臨偵查破案難、電子證據調取難、認定處理難等現實問題。

針對詐騙形式的“翻新”,最高人民檢察院官方微信公衆號也及時發文提醒,要“相互提示,共同預防”“多重驗證,確認身份”“細心判斷,識別假臉”。

首先,要時常提醒、告誡身邊的親人、朋友提高安全意識和應對高科技詐騙的能力,預防上當受騙。特別提醒老年人在接到可疑電話、短信時,要再次回撥家人電話確認,不要貿然輕信。

其次,在涉及轉賬交易等行爲時,細心詢問私密信息、多重驗證身份,確認對方是否爲本人。避免通過微信等社交軟件直接轉賬,最好向對方的銀行賬戶轉賬,將到賬時間設置爲“2小時到賬”或“24小時到賬”。

有接近經偵辦案件的人士向記者透露,他明顯感受到的是,自2019年以來,新形式的網絡詐騙案呈現明顯增長。“特別是在幾個一線城市中,受騙者不限於防騙意識較爲薄弱的中老年羣體,金融白領、律師、大學生等也有不少典型案例。”他說。

此外,詐騙團伙對於社會時事以及機構企業特性等跟進十分迅速,詐騙的話術與方式也在不斷“更新迭代”。尤其是在數字化、線上化應用普及的今天,詐騙分子能更加便利地通過社交平臺進行精準詐騙。

有分析人士表示,從法律制度方面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刑法等法律爲打擊治理各類網絡詐騙活動提供了法律支撐;接下來,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相關法律或將更加完善,通過案例指引,人工智能侵權糾紛法律框架、訴訟程序和賠償標準等有望進一步確立。

相關文章